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  相似文献   

2.
从2004年8月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参与、帮助、引导、促进”,成为课程的“研究、开发、决策”;必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学会运用多媒体,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学相长。我作为学校教研组长。有责任和义务搞好教研工作。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日子,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审视。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规划我国21世纪前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件,是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范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大举措。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努力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发展新课程,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自2006年秋季开始施行以来,一些有别于传统高中课程的新理念、新制度、新方案陆续“闪亮”登场,其中,有关新课程的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实践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体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促使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大肚改革,不断创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体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必须在培训中反思个人的教学知识,尤其是缄默教学知识。适应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模式有“理论 反思”模式、“案例 反思”模式、“实践 反思”模式。  相似文献   

7.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传达了这样的“奶酪信念”:如果你不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你就会被淘汰;率先变化比对变化做出反应和调整要强得多。2001年9月,我惊喜地发现我们教育领域的新奶酪———课程改革实验。我知道:只有锐意进取的人,才能尝到新课程实验的快乐。新奶酪不可能触手可得,你越早放弃旧的奶酪,率先变化,你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如今,新课程进入我区实验已有一年半的日子。我要感谢新课程实验,是她让我带领学校教师不断追寻新奶酪,并且尝到了不断找到新奶酪的喜悦。第一,新课程实验让我明白: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城市中心取向的批评,是想在“一片叫好声”中对新课程作些必要的理性反思,引起大家对新课程不完善地方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思考在实践中如何对之加以完善,更好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与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只有主动变革,才能推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但变革的往往是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无异于一场痛苦的抉择。目前新课程的实施还处于实验起步阶段。面对全国蓬勃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走进身边的课堂教学,我们掩卷反思: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一位小学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和争辩中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可是仍有几项具体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更让人苦恼的是,听…  相似文献   

10.
学会尝试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育工作树立“学会尝试”的新理念。学会尝试的提出,是对当代教育现状反思的结果,是教育家的共同主张,也是对长期以来“尝试”实验成功的肯定。学会尝试可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精神。学会尝试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陈清容 《师道》2003,(3):31-33
乘着全国课程改革的春风,2001年4月深圳市南山区加入了第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了“接受新理念、走进新课程、探索新教学”的系列数学课改活动。紧跟新时代,接受新理念新数学课程着重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提倡现实的、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重视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方式;新课程也关注教师的发展,提倡让自觉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专业研究人员向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不可或缺的“外因”。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实验,或用新课程理论指导教学,容易出现种种问题,产生种种困惑,他们确实需要消解困惑的引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的引领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为了积极推动、配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特主办第四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和评价”。与会代表主要研讨五项议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分析与课程管理的反思。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考试与实施新课程理念对立起来,认为考试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绊脚石,只要存在考试,搞新课程改革就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我是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通过对一次次考试的反思,我的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升华,所以我认为考试不但不是新课程改革的镣铐,相反,学生考试的成功与失败恰是对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的一次检阅.记得2004年我教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5.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大风起兮云飞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飓风,在几年之间刮遍中华大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我们重庆市渝中区作为省级实验区,初中生物课改已经完成了两轮教学。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我们学院生物教研组和渝中区教育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从2005年秋季开始,陆续组织了对新课程实验的总结工作,包括各校生物教研组的实验总结和任课教师的总结,开展了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参与式交流座谈,组织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在市、区新课程研讨会上交流发言,等等。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老师们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包括对新课程的课程理念的认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与学的重新界定,等等。大家一致认为,在几年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尚待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丁时辉 《天津教育》2004,(12):36-3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专家,也不乏许多一线教师针对课程改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甚至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大家不得不调整“视角”,重新审视课程实践。究竟什么是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到底应该怎样做?我想,只要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把握语学科的性质,科学整合“三维目标”,辩证对待反思与批评,就一定能够跳出“画地为牢”的误区,摆脱“盲目激进”的尴尬,让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背后教育学假设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实验,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实质性地领会新课程的“新”。想真正把握新课程,从而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实践新课程改革,就必须把握新课程背后哪些教育学假设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苏颖 《广西教育》2006,(7A):6-6
哲人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如同铁轨承载火车,作为课改实验载体的校本教研,似春潮涌动。课改实验的生机与活力、新课程理念、实验精神、困惑与成长,无不借助这载体作最透明的显示。我城区教育局将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助推器,提出“加强教研深化科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并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活动,有力地堆动新课程改革实验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白 《河池学院学报》2005,25(6):119-125
近五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从改革实验到全面推广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成就,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中也存在着有的课堂教学形式主义化;有的对教学目标期望虚浮化;有的全盘否定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等三个主要问题。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审视与反思,探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我国传统课程教育中的精华即“启发式教学”缺失应有的重视。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应该在继承与创新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让新课程焕发生命力!其主要对策是实施新课程运用启发式教学要赋予“生命教育学”意义和树立“新课程理念”;在课堂“师生积极互动”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与课歼活动整合化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