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媒介融合使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内容、技术方面处于深度融合之中,使传统出版编辑、数字出版编辑处于相互配合之中,使各类出版物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与之相适应的出版平台上,使各类文化信息在更广泛的读者中实现资源共享。与此相接轨的是传播渠道的全媒体化和编辑角色的全媒体化。既然全媒体平台使承载文化信息的各类出版物覆盖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那么品质优良的出版产品必定在鼓舞、激励、凝聚受众探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编  相似文献   

2.
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获得更加方便和舒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体验。与此同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出版行业一场大的改革风暴,在图书馆资源的建设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全媒体"的概念,深入探讨在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业。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带给出版业新的变化,它不断地催生新产品、新媒体、新企业和新行业,带动了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出版职业教育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出适合于数字出版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刘东旭 《成人教育》2013,33(7):111-112
在全媒体出版时代,由于出版物形态的多元化、出版领域的扩展以及出版流程的改变,编辑所承担的职责与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编辑的能力和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报编辑作为编辑中的重要一部分也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加强全媒体相关技术知识的了解,对编辑的继续再教育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变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论学报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物在数字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相继问世,学报编辑出版的工作流程完全可以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出版,学报的数字出版具有编辑制作过程数字化和终端产品形态数字化双重含义.与学报出版密切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电子轻印刷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等数字技术,已经在编辑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为缩短学报出版周期提供可能,是发展电子版学术期刊的必要条件,为文献检索自动化奠定了基础,并支持学报的网络传输和出版,数字技术应成为学报编辑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媒介融合日趋加强,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对传统的出版编辑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符合要求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已成为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出版业带来的新变化和数字出版人才的新要求,提出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在职培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职业规划来加强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纸质出版物作为传统的出版形式,其地位在数字时代备受冲击。有人认为,纸质出版很快就会被数字出版替代,但也有不同的意见。其实,两种出版方式各有优缺点,出版者只要保有打造经典,出精品出版物的理念,数字出版物就不会替代传统的纸质出版物。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发展已势不可当,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出版成为出版业的新方向,在此环境下,受众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对于出版编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全媒体技术正不断地考验着出版编辑的能力。文章针对全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需求变化,探讨出版编辑的转型之道。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已经成为全世界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全媒体传播时代的需要,出版编辑应该尽快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加强全媒体相关技术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到来,传统纸媒编辑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基于客观分析,对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职能进行再思考,剖析编辑基本职能和角色所面临的转变与适应,以其为纸媒编辑找准定位和目标,为中国的数字出版行业能够健康、长久发展树立信心,发挥编辑的内容产品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化积淀与创新、产业集群整合、客户体验和基于IT技术的盈利模式这四大要素决定了中国大出版时代的来临。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积累与创新是大出版时代来临的深层动力;出版产业集群整合规模已逐步满足中国大出版时代对出版物生产的要求;以客户体验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出版物的内涵建设,使大出版步入正轨;基于IT技术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将是整合中国出版业各板块的坚实纽带。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到来,学术期刊的全媒体出版成为必然。这将使得编辑主体的工作体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化。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学报编辑只有在创新编辑活动过程中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创新过程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关注有效作者的学术生产,利用全媒体技术搭建作者信任的学术交流平台;二是研究细分读者需求,利用全媒体技术满足读者需求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和日益综合化的平面设计行业背景出发,讨论了数字媒体技术时代环境下平面设计行业所发生的变化,由此引发平面设计教学新的思维方向,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现代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单元式教学设计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设计理论、行业知识和平面软件操作技术整合来提高非艺术专业生的平面设计能力、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数字出版业发展迅猛.其总产值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高达795亿元人民币。在前景可观的国内电子书市场。目前除汉王外。华为、爱国者、纽曼、大唐电信等厂商也纷纷涉足这片蓝海.近日.互联网公司盛大也试水盛大电子书Bambook。正式宣布进军电子书行业。电子书无纸化战争烽烟四起.这也预示着电子书规模生产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87年7月1日,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就颁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但在教学中,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数字的用法,在不少地方有悖于这一规定。语文教材是在校学生学习的范本,学生将来从事文字或出版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课本中学到的,教材中文字书写不规范,势必会影响到学习此教材的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规范书写,将来的文字工作、出版工作是要由现  相似文献   

16.
牛巍 《电大理工》2012,(1):13-14
数字出版作为新兴的出版模式,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形成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网络地图、网络教育、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它在丰富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数字出版有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很多的挑战,本文就数字出版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时代》为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期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吉林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吉林省教育厅,全国教科研基地南方教育研究中心协办,小学时代杂志社教育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小学时代》邮发代号12-505,国际16开本,单册定价8.00元,全年定价96.00元。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1-2188,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2-1043/C。本刊是教育理论、教学研究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课程研究与新课程实施、教学理论与实验、教育改革与实践、德育探索、教材教法、课题研究成果等学术论文,是一份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指导刊物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刊物。主要栏目设置:《杏语》《观点》《理论探索》《师资建设》《总结创新》《智慧课堂》《德育与心育》《多媒体应用》《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综合实践》等。《小学时代》加入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率先在国内推出优先数字出版,优先数字出版将使科  相似文献   

18.
对外汉语出版物大致有六种,汉语教材教辅、汉语读物、汉语水平考试用书、汉语工具书、音像制品、软件。本文作者分析了现有六种对外汉语出版物的出版现状,并且调查了几个主要从事这个行业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在此基础上浅谈对外汉语类图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月,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正式宣布停印纸质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成立了数字出版部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媒体和云计算的普及,教材、课程已经或正在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从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到交互式数字教材,在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理念、结构和形态都发生了改变。交互式数字教材成为数字教学资源的新形式和趋势。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有哪些新的理念?交互式数字教材有哪些特征?基于交互式数字教材的数字化教与学如何设计和实施?本期热点,我们邀请到创而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慧勤博士和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黄海晖总经理进行对话,探讨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放 《华章》2012,(24)
数字出版是近几年最为时尚的出版话题之一,也是世界出版业发展的一大潮流,各出版企业、文化公司通过了一系列的数字出版形成了电子书、光碟阅读、手机短信阅读、网络在线阅读、下载阅读等多种形式,形成了新的增长.我国数字出版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出版物存在的形态.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呈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己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