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研员通过研究、服务、指导、管理等工作对学科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引领作用。作为链接理论思维与实践形态的专业中介,思想政治课教研员要在教研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努力引领思政教学回归本真、引领思政课程走向整合、引领思政教师追求卓越。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六项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思政课教研员要率先修炼“五种气”,即思想上的“正气”、人格上的“骨气”、专业上的“底气”、追求上的“朝气”和指导上的“地气”。  相似文献   

3.
教研员队伍是中小学校本教研中实施专业引领的主要力量,是校本教研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应从专业理论、教研方式、教研内容、教研过程等方面加强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从而使教研员真正成为引领一线教师把教育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对某县区38名教研员做过粗略了解,78%的同志在如何使教研工作求新求实的问题上含糊其辞,大部分也仅仅是能够按照传统作法去听听课评评课而已。笔者认为,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研员必须做到“三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职责到位、教研方法到位。思想认识到位教研员首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课程改革中,教研的主体是教研员和教师,而不是教研部门单方面的人员;教研的过程是教研员与教师、教研员与新课程共育共进的过程,而不是教研人员的“单兵独战”和“闭门造车”;教研工作是一种通过教研员与教师互动、合作、对话与探究共同构建的教…  相似文献   

5.
听课、评课是提高教研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宁县教研室张福德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各级教研部门和教研员的精心教研和正确指导。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就必须全面提高教研员的素质,而听课、评课确实是提高教研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会听课和会评课是教研员做好教研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听后记”是反思美术教研策略的有力依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教研员除了知行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使学科教研更贴近基层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听后记”,是教研员及时捕捉教研活动信息、了解教师真实感受的主要渠道;是教研员反思教研活动成败、及时调整教研策略、提升教研品位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县域教研工作存在专职教研员匹配不全、教研员能力弱化、教研结构体系失衡、教师队伍成长缓慢等问题。通过聘请客席教研员,健全县域教研网络体系,可以有效破除教研工作“瓶颈”,破解教研工作遇到的困惑,使县域教研工作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途径。文章认为,客席教研员既能填补所有学科教研工作的缺失,又能激活所有专职教研员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8.
教研员是我国区域教学质量保障人员,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教学改进、教师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教研员的地位与作用日显,有关教研员的研究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教研员角色、教研工作、教研员能力与发展方面经历了理念探讨与历史分析、制度关切与实证调研、国际比较与本土论证相交叉的研究过程,其中教研员角色研究起步最早,教研转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多线并进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且环环相扣的研究问题:教研制度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教研员作为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的关系,教研员核心能力的基础所依。未来教研员的研究应以体制机制研究推动教研员职能的转变,以教学研究为基础分析教研范式的转型,以国际比较视野构建教研员专业标准。  相似文献   

9.
教研员是教研机构的核心力量,其专业水平决定了教研部门服务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研部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不断提升教研员的自身素质。在现实中。各级教研部门尤其是县级教研员来源不一。专业指导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0.
教研员工作是教研工作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员的整体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研工作的质量。因此,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我们研究、探索、思考将教研员工作做好,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整体教研工作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教研员工作的性质与职责服...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教研员担负着复合型的任务使命,应具有课程教学、教育研究、教师发展、教学督导、教育交流五种引领能力,其中课程与教学的引领能力是教研员的核心价值取向。要提升教研员的课程与教学引领能力,就要实现教研模式、教研方式、教研评价以及教研手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对教研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教研员要由优秀的经验型教师转型为专业的课程领导者。教研员要明确新时代教研工作内涵,规范教研行为,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积极开展教研转型。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教研员担负着复合型的任务使命,应具有课程教学、教育研究、教师发展、教学督导、教育交流五种引领能力,其中课程与教学的引领能力是教研员的核心价值取向。要提升教研员的课程与教学引领能力,就要实现教研模式、教研方式、教研评价以及教研手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教研员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特殊教育群体,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员的实践性知识是其在日常教研工作或具体教研活动情境中,基于对自身的生活体验、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能力、程序与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与反思、交互与创生,用于服务教师发展、提高教研质量和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知识体系,呈现出教育性、道德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教研员实践性知识在其教育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的多维人性化空间中体现出自身独有的价值取向:一是教研员实践性知识是以自身教研信念系统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与准则的;二是教研员实践性知识的文化知识群落为其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智力上的重要支撑与保障;三是教研员实践性知识是基于特定的教研情境和课堂语脉,通过与之互动、交流和对话而不断创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教研员对课程研发、教学改革、评价引领、教师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思政课教研员研修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有效的研修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方式。菜单式的课程设计、师徒式的研修机制、项目式的研修过程,能有效地解决思政课教研员研修中面临的问题,促进思政课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教研员素养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着眼教研员引领区域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职责定位,提出了教研员信息化教研素养概念。基于对素养发展规律及研究范式的分析,形成了教研员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及方法:借鉴教研员、教师素养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划分教研员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的层级结构;结合教研员专业实践的需求及素养层级跃迁规律,逐级提炼、生成素养要素;进而以专家法对其进行验证及整体修正,最终确立了教研员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并对其进行详细阐释。以此,透析教研员信息化教研素养的内涵、结构、要素及其内部发展规律及路径,以期为教研员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17.
队伍建设始终是教研工作不可松懈的一个基本方面,近年来各地教研机构在队伍建设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其成果主要表现为:制定教研员专业资质和任职标准,建立和完善教研员准入、流动、退出机制,形成素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研团队,并根据本地区事业规模和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足教研人员;建立教研员研修制度,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教研员的研究能力与服务水平;根据教研工作特点和队伍状况制定教研人员职称评定与考核奖惩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研人员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是扮演管理员、检查者、诊断师的角色,教研员与教师是一种"师生"关系,日常表现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如教研员讲教师听、记,教研员问教师答,教研员提建议教师作承诺等.如今,教研员的角色变了,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服务者.  相似文献   

19.
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研员是教研活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涉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及其研究是生活化活动,教研员的专业生活状态影响着他对教学的理解和教学指导水平,深入研究教研员的专业生活是揭示教研员工作内涵、探讨教研员专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路径。时间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保障,空间是开展教研活动的条件,关系是开展教研活动的机制,以此为框架是讨论教研员专业生活的理想逻辑。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他必须得到教师的认可和接纳才能对教学产生影响,他要能够通过自身的示范引领构建出学术共同体,组织大家为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努力;教研员自身的行动是高质量专业生活的最重要内驱力。教研员要有坚定的教学信念、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精深的专业知识、强大的反思和专业指导能力,它们构成教研员专业生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教研员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和推动教研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胜任力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教研制度、教研理论与教研实践,并决定着我国特色教研系统建设成效。为找出教研员胜任教研岗位的职业特征和突出专业表现,研究基于数理循证思维,混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厘清了教研员胜任力结构,构建出包括专业知识、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和专业品质六个维度的教研员胜任力理论模型,之后运用此模型探究教研员胜任力发展水平及作用机制,发现我国教研员总体能有效胜任教研工作,并在专业品质、教学发展和组织领导上有突出表现,在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上表现不稳定。为确证教研员胜任力发展的差异表现,研究在大数据理念和算法思维指导下,具体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教研员之间存在明显的胜任力发展水平差异,划分出"消极谋生型""乐教潜力型"和"积极强研型"三类教研员,此外还明确了教研员胜任力作用机制,发现教研员自我效能对胜任力有直接影响,组织氛围主要通过教研员自我效能来影响胜任力。当前为促进所开发教研员胜任力模型的创新应用,应着眼中国特色教研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系统发展要求;完善教研员"选评聘"一体化的进出机制,并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愿景助力教研员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