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幼儿"读经"运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剖析了当前社会上支持幼儿“读经”运动的主要理由,认为要严格区分文化意义上的读经和教育意义上的读经。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如果要把读经纳入正规教育体系首先应对其合理性作出价值判断,然后才能考虑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丹 《新课程研究》2012,(12):166-168
当前,特色课程"幼儿读经"在许多示范幼儿园中火热开展,其合理性、适合性引起了广泛热议。文章试从现今"幼儿读经"所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原因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在幼儿园里应如何恰当地实施和推广幼儿读经。应结合时代的特点,辩证地思考幼儿与幼儿读经的关系,使得幼儿读经活动能够健康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社会上的幼儿“读经”现象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倡导者说,幼儿诵读古代经典诗文,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训练幼儿记忆力,提高语言水平。因此“读经”活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幼儿中大力推广“读经”,果真有这么重大的意义吗?对此,笔者有几个问题需要与倡导者商榷。  相似文献   

4.
评幼儿"学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年第二期发表了<幼儿传承儒家文化的途径:由读经向学经的转变>一文,该文认为,幼儿不适合"读"经而适合"学"经,所以应以学经取代读经.其实,该文倡导的学经与读经是一回事,二者都不适合幼儿.  相似文献   

5.
德育在幼儿的教育中占首位,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加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目前广泛开展的读经活动,在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方面已产生了积极的成效。主要由于经典文化不仅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其教育方式强调潜移默化,符合幼儿认识心理发展特点,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因此,读经教育是对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特色幼教层出不穷,其特点与价值值得分析与探讨,本文试以幼儿读经活动为例,分析其起源、理论基础、专家参与及推广,进一步探讨在幼儿园里如何恰当地实施推广幼儿读经。  相似文献   

7.
自中西会通之后中国教育发生了古今之变,传统的蒙学教育逐渐被小学教育所取代,"儿童读经"也逐渐废除。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儿童读经"也得到了提倡,那么在现代教育下,儿童读经有必要吗?儿童如何读经?基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方法,认为无论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角度还是从人类教育本身,儿童读经都值得我们提倡。"儿童读经"即是"经典阅读",区别于"读经"等于"背经"模式。"儿童读经"由"识字"而"读经",儿童在"识字"基础上精读和背诵经典,且教学一体。  相似文献   

8.
杨启亮 《中国德育》2009,(12):24-27
儿童读经本身不是问题。中国幼儿学外语都不是问题,读点儿中国文化经典竟然成了问题?但是,如果不想想儿童为什么要读经,不问问儿童读什么经合适,不知道儿童如何读经有益,不懂得如何教儿童读经,成人不读经只让儿童读经,这就是问题了。儿童读经不可能是儿童自主选择,只能是成人选择,而且还是成人组织、实施教学、操纵评价的。说到底,这是个教育事件,  相似文献   

9.
儿童读经之争的背后——试论当前幼儿教育的观念混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幼儿读经,众人观点不一。本文试从文化学(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教育学(“有为”的教育与“无为”的教育)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角度,探讨当前幼儿读经争论背后存在的观念冲突,以期理清人们对幼儿读经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自从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发起“读经运动”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读经运动”声势日益壮大。参加读经学习的儿童,身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诵读古代经典,使人获益颇多,读经可以涵养德行;可以重塑民族精神,提升文化鉴别力;可以开发儿童智力,形成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兴起的儿童读经热,是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失落、人文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不够和谐等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反弹”。从读经的名实内涵、历史变迁和思想分野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读经“正名”,旨在减少“技术性阻障”,为消解儿童读经及其讨论中之无谓“论争”提供某种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儿童读经与历史上的读经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能用过去的批判言论来批评今天的儿童读经,更不能因为读经已经废除,今天就不能再读。经书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读经教育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的儿童读经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结合时代特点,科学理性地思考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中汲取合理的因素。儿童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要在读经实践中加强科学研究,使读经活动能够健康、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三方面构建了一种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既尊重汉字的教学规律,又注重发掘汉字的文化底蕴;既重视人伦日用的反复练习,又强化传统经典的朗读背诵;既重视经典的学习,又重视经典的力行教育。这一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加强学生的背诵,强化汉字教学,以及在教材编写中加大中国文化的融入力度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胥颖 《成才之路》2021,(14):50-51
幼小衔接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在幼儿的知识层面、学习技能层面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都大有裨益,既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识字量、开发幼儿的记忆潜能,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幼儿园可以从创新国学经典教育形式、学习古礼、举办朗诵活动、鼓励亲子共读、将国学诵读融入其他课程等方面入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相似文献   

15.
使用动漫艺术对经典童话进行再生产,是伴随20世纪后期经典消费浪潮而出现的一种典型的文化艺术现象,动漫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它有特定的内涵及现代特性,动漫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它又解构消解了经典童话原有的审美特征和深度意义。它糅合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童话艺术,是童话的艺术新宠。它解构经典童话的再生产,促进经典童话的艺术再创造,开拓出了一个美丽的大众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批判地分析了儿童“背经”记忆训练论,提出儿童读经不可简单地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经典的哺育下,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和杰出人物,他们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具有浩然正气、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社会理想.目前广泛开展的读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方面已经产生了积极成效.主要因为读经教育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强调的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读经教育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萧宗六 《教育学报》2007,3(1):76-78
一些现代私塾开设读经课,要求少年儿童用大量时间读经;有的教育专家也公开倡导少儿读经是“传承文化”的需要。这种现象是逆潮流而动。五四运动时期就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读经,提倡科学。读经不能救国,少儿读经弊多利少,都早有定论。现在倡导读经,是教育的倒退,违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注定是短命的,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19.
研读文化经典,植入传统文化之根;诵读经典诗文,催生心灵品质之花;汲取名家精髓,塑造理想人格之躯;建设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之魂;等等,都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经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浸染,学生必定能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能感受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能感受居高临下、居高声远的魅力,从而让精神升华,自觉地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classics among children's literature. His curiosity wins love, especially boys' and girls' for Tom Sawyer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