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灾能力在灾害系统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不同的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可能很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在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中应加入减灾能力要素,并提出灾害系统应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复合构成。区域灾害系统功能体系由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复合构成,形成了文章提出的考虑减灾能力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在孕灾环境相对稳定情况下,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与一定强度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一定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正相关,与灾害发生区域减灾能力的抵御性呈负相关,给出了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给出了致灾因子概率指数、灾害损失指数和综合减灾能力指数的具体表达公式。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积累一定时间的减灾能力评价数据基础上,可以对未来某区域的综合风险进行预测,为政府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洪涝灾害为例研究了区域的综合风险,对研究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灾害系统原理,构建了综合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为一体的化工污染潜在风险指数模型;建立了一整套研究区相关分析数据库,利用数字地图技术绘制专题地图;通过分析和比较研究区各县市的化工污染潜在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应急物资的供应效率影响着救援活动的效果。本文阐述了区域灾害系统论,并从灾害的形成机制———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入手进行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建立了震后应急物资的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  相似文献   

4.
根据电网的暴雨灾害形成机制,选取临海的DEM、河网、植被、财政收入以及电网资料等数据,建立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以100 m×100 m的栅格为基本评估单元,建立各个影响因子的分布图,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权重,得到评估结果等级图。综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计算临海电网的脆弱性分布,在古城街道和大洋街道以及杜桥镇较高,而括苍镇和尤溪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从对台州临海电网的暴雨灾害形成机制入手,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这4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构架电网的暴雨灾害实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取临海的DEM、河网、植被、财政收入以及电网资料等数据,结合实况和预报降雨量,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权重,利用综合分析法得到实时风险评估结果等级图。对模型进行初步验证,风险评估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反映出暴雨过程对电网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重庆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下垫面情况,各区域间的特点分别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因子和防御能力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应用数学方法研究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因、防御能力等各因子及其子因子之间的权重系数,建立重庆地区雷电灾害敏感区划模型,确定雷电灾害敏感区划等级,生成重庆地区雷电灾害敏感区划图,提出区域性的防雷保护技术,为雷电灾害防御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强  李耀辉  王莺  王劲松 《资源科学》2013,35(9):1884-189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阐述了对干旱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归纳了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评估方法。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8.
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对于水土保持、风沙防治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些自然灾害却对草原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畜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区域灾害系统角度探讨了草原的孕灾环境、承载体和致灾因子的特殊性,对我国温带草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后果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以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陆域主要自然灾害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海燕 《科技通报》2004,20(4):283-288
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等着手,论述浙江省陆域自然灾害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其概况;利用浙江省59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以及“浙江省陆域主要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的资料,对台风、梅汛期洪涝、干旱、滑坡等主要灾种发生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时空分析.分析表明,台风、洪涝等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灾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1953-2007年登陆或对浙江省有重大影响的台风历史案例数据,考虑影响台风灾害损失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台风致灾因子、承灾体暴露性影响因子与承灾体脆弱性影响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表示承灾体暴露性影响因素与承灾体脆弱性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处理,提取主成分作为RBF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从而建立预测模型。在2006年和2007年影响浙江省的2个台风的实际预测中,主成分RBF预测能够减少台风灾害损失的误差。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实际台风灾害损失预测,有效地提高预测台风灾害损失值的可靠性,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亚洲水塔”变化的灾害效应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被誉为"亚洲水塔",其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地貌类型多样,冰川发育,地壳隆升和河流下切作用强烈,导致滑坡、泥石流、洪水、冰崩雪崩、冰湖溃决等山地灾害发育。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强、危害范围广、破坏严重、链式效应明显等特点,且沿构造断裂带、高山深切峡谷集中分布,受水平和垂直地带性气候条件和局地水热条件控制,不同海拔区的灾害类型、诱发因素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雨增多对灾害发生的水源、物源、能量和条件组合都有所影响,导致灾害的孕灾环境变得易于成灾。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剧灾害的危险性,而灾害风险也会随着人口和经济体量的增加而升高。目前,还缺乏系统的基础数据和对"亚洲水塔"变化下灾害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从而难以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灾害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对策。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风险,应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灾害考察,利用高新技术系统获取第一手灾害数据,建立灾害数据库,深化对孕灾环境、形成机理和灾变机制的认识,研究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灾害的发展趋势,研发针对特大灾害的监测和防控技术,建立多国协调的灾害防控信息共享和减灾协同机制,提高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地震引发的四川旅游地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玮 《软科学》2010,24(4):89-93
汶川地震给四川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四川旅游灾害风险表现为市场风险、心理风险和安全风险三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定量研判可以看出,三类风险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不一,而各地区对于灾害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应该提升产业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转移风险来减少地震对四川旅游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环境灾害的日见频繁,对区域旅游资源所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已成为关系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本文对旅游资源灾害风险的概念及其评估的内涵予以明确界定,并高度概括出评估程序的六大步骤和四大重点。文章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旅游资源易损性和风险防治能力这3个维度精心选择了8个评估指标,并借助于量化的评估方法与模型,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八大景区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对评估结果,作者予以详细的分析,认为克旗旅游资源所面临的干旱和虫灾风险比较突出,而地震风险较低,其综合风险在8个景区的分布可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由于风险评估能够清楚地表明区域旅游资源所面临的灾害风险的种类与程度,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作者还进一步认为,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针对旅游资源的防灾保护,宜增加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内容。  相似文献   

14.
将金融衍生工具—期权理论用于水灾害(干旱、洪涝)风险的规避,建立水灾害期权交易,对于对冲旱涝灾害风险,增加市场金融投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水灾害期权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针对降雨的特性建立了降雨量的随机微分模拟模型,进而深入地探讨了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利用数值方法对水灾害期权进行定价以及系列相关问题。最后,以江苏徐州地区某一农户的小麦试验田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分析表明水灾害期权不仅可以分散旱涝灾害损失,而且可以提高期权持有者的收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完备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减灾救灾标准的现状及其完备性对健全和完善减灾救灾标准体系意义重大。基于中关两国现有的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分析了两国现有减灾救灾标准数量上的差异;同时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从综合、灾害监测预警、救灾准备、灾害应急响应、灾后恢复重建和减灾6个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故障树。评价了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性。结果表明:中关两国已颁布的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中国共有减灾救灾相关标准779条,美国共有263条;中国现有标准中国标、行标、地标和企标分别有180条、358条、233条和8条;中国现行自然灾害相关标准有664条,其中强制性标准150条、推荐性标准493条和指导性文件1条;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的完备度为77.9%;地震和生物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度较高,分别为89.1%和88.2%,海洋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性相对较低,完备度为51.0%。目前中国在自然灾害减灾救灾领域缺失需要完善的标准内容涉及应急预案的管理、社区综合减灾、灾情信息共享、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次生灾害防范和处置、生态系统恢复、灾区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治等。  相似文献   

16.
冰冻圈灾害特征、影响及其学科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灾害包括陆地冰冻圈灾害、海洋冰冻圈灾害和大气冰冻圈灾害,冰冻圈灾害分布广泛,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巨大。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使冰冻圈及其影响地区消除贫困、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早期,冰冻圈灾害学主要以单灾种的致灾事件、灾害影响和防治研究为主,且多集中于雪崩、冰湖溃决和冰川泥石流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冰冻圈灾害学研究范畴扩大,冻土灾害、海冰灾害、冰凌灾害等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近10年,伴随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冰冻圈灾害学学科体系正在孕育发展,且在冰冻圈灾害风险、影响与适应方面进展显著。基于已有研究,文章详细阐述了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内涵,评述了冰冻圈灾害时空特征及其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了未来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历史水旱灾害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谢辉  王磊 《资源科学》2012,34(8):1526-1532
河南省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本文在1450年-1979年分区历史水旱灾年频率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由1980年-2009年数据得到的降雨量距平百分率旱年频次,以及由多年(1980年-2010年)平均汛期雨季(6月-9月)降水量和降水变率获得的综合降水量对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度,根据频率越高,危险性越大的原则.利用GIS技术,从时空尺度上对河南省干旱灾害危险性、洪水灾害危险性、水旱灾害综合危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行政区划范围内,干旱灾害危险性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平顶山市、郑州市和许昌市的大部分地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阳市和信阳市;洪水灾害危险性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平顶山市南部、漯河市南部和周口市的西南部地区、以及商丘市东南部,和开封、周口、商丘三市的交界处,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阳市的大部分地区;水旱灾害综合危险性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平顶山市,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阳市。其结果可为河南省水旱灾害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及防灾减灾预案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水贫困风险评价、障碍因子及阻力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才志  董璐  郑德凤 《资源科学》2014,36(5):895-905
在构建农村水贫困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结合TOPSIS模型对2011年我国31个省(市)地区农村水贫困风险进行测度。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法计算了不同地区的水贫困风险障碍度,为分析农村地区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降低灾害风险,实现农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找到了突破方向。具体考察指标层障碍因子后,文章利用LSE模型结合子目标层障碍度得分,对农村水贫困风险进行系统阻力模式分析,将我国农村水贫困风险管理阻力划分为3种模式:双系统阻力模式(E-R型、S-T型、T-R型、S-R型和E-T型)、三系统阻力模式(S-T-R型、E-T-R型和E-S-T型)和四系统阻力模式(E-S-T-R型)。阻力类型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阻力作用大于东部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贫困管理起阻力作用,对西南和华南地区而言,资源系统的阻力作用要小于其他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集中于三系统和四系统阻力模式,其中以E-S-T-R型阻力模式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19.
灾害保险商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文  崔鹏 《未来与发展》2007,28(3):51-54
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可能造成的损毁也日益增加。传统的灾害补偿方式已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发展灾害保险、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分散灾害风险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防灾减灾管理能力成为共识。本文提出灾害保险采取市场运作为主,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为辅的灾害保险商业化模式,分析了其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