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预设到生成是理念构想到实质达成的一种质的飞跃,在灵动、开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精巧的预设往往能焕发学生作文生成创新的灵感、思维的火花,从而生成出许多“美丽”的作文来。那么,如何科学而艺术地运用“预设”和“生成”,使学生写出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作品来呢?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线的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上课时喜欢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学生要是“越轨”了,会想方设法,把他“牵”回来,觉得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好。但随着新课程的进行,现在追求的是生成式课堂教学。谁知道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干脆不如不写教案,不必预设,这样既有利于摆脱教案的束缚,又有益于课堂动态的生成,何乐而不为?其实不然,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相似文献   

3.
“预设生成”是每堂课必须经历的,我们课前的“预设”都希望在课中能够“生成”,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这堂课成功与否。但是,并非所有的“预设”都能“生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当学生不能顺利出现“预设生成”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要看预设的内容而定。如果是本节课中不可缺少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或比较重要的方法等,那么一定要想办法促使其生成。那么,在课堂中怎样促其生成呢?笔者经深刻反思想到了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人到了教学实践中。虽然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们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在实践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和“生成”对幼儿发展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在教育过程下可以转化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我们对如何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通过实践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在此与大家分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固然重要,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预设”应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多向交流的动态建构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预设”有弹性、有留白、富有动态,教学活动也就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因此.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教师因势利导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那么,怎样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响亮的关键词。预设,是指预先的设计和筹划。生成,则是指事物的发生和形成。一个是“预先”,一个是“即时生成”,可谓“针尖对麦芒”。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笔者曾看过两则案例,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思考。  相似文献   

7.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8.
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合作会有哪些感悟、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  相似文献   

9.
案倒背景: 今天批改开学第一篇作文.写最难忘的寒假生活。看到一篇写自己跟爸爸吃麻辣烫的好文章.真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叫人禁不住唾津潜溢。谁知竟是班上最怕作文的戴晶晶“写”的。一时间我哭笑不得.准又是从哪儿“借”来的文章。这家伙算是屡教不改的“惯犯”了!并且还正在影响着几个同样怕写作文的懒小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杜绝学生抄作文这一现象呢?我思之再三,精心预设、生成了以下案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词语,“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任何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活动下生成的过程,它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面性的特点,“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生成”.  相似文献   

11.
林梅梅 《今日教育》2006,(4S):29-30
2006年第1期“捕捉预设的镜头”刊登后,许多教师都来稿讲述了有关“预设”与“生成”的课堂遭遇。其实“预设”与“生成”是不能分割的。充分“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但不能否认“生成”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13.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没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14.
李军 《宁夏教育》2006,(7):142-142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其实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正威 《教学随笔》2007,(10):31-31
“动态生成”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可是有些老师理解片面,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什么都跟学生跑,学生说什么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如此一来,教者时时被学生牵住了鼻子,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变成一团散沙,课堂纪律松懈。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结果当然害了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以后,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新鲜的词语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新课改前提下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的确给新课改前提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能够发现随之而来的是在这两个概念之下所派生出来的诸如“科学预设”和“多彩生成”,“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计划预设”和“变化生成”,“开放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等一系列与“预设”和“生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教育教学理念,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透过“预设”与“生成”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背后,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让我萌生把我思考的结果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的想法,是源于最近我参加的一个教改研讨会。会上听了几个老师的课,  相似文献   

17.
课堂生成,既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作文指导课,这种课堂的生成更是难以预设。面对预设之外的课堂生成,许多教师无可奈何,甚至方寸大乱。 特级教师丁卫军的"情境.无主题作文"是一堂特级教师丁卫军的“情境·无主题作文”是一堂非常成功的作文指导课。其成功,不仅表现在老师善于诱导、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作文实践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情境”,在作文中较好地落实了“情境”,并借此升华了文章主题,更表现在教师对课堂出现“节外生枝”时,那种点石成金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目前研究的“动态生成”课堂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预设”。充分“预设”是课堂的本源、催化剂;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在此.笔者也来谈谈如何精心预设.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简单、片面地解读了“生成”,从而不够重视“预设”。如果让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或许课堂热闹了,学生活跃了,但是,表面的浮华终究俺盖不了实质的苍白,学生的语言得不到发展,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其实,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预设,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20.
蒋守彬 《云南教育》2006,(9Z):33-34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为节外生枝,教师或纠正“偏离”,或“充耳不闻”,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和过程化,没有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提倡期望“生成”,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现笔者谈谈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