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三新”背景下,高考语文越来越强调“教考衔接”。学生面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陌生题型,容易陷入读不懂、答不出的尴尬处境,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夯实基础且对高考考查变化不明。对灵活性越来越大的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应积极探究备考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处境极其尴尬,完全成了鸡肋,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明确的,提出了"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的教育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现代诗歌教学的失位呢?  相似文献   

3.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现代诗。对现代诗歌的学习,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同时注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这样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理解现代诗的特点,提升现代诗歌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浏览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现代诗歌阅读考查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仔细研究这些中考试题,就会发现有“两个注重”的特点:既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又注重对诗歌局部细节赏析,包括对诗歌意象、画面(或意境)、所蕴含的哲理(或感悟等)、语言品味、思想情感的表达等。了解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如何解答现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我们打开阅读思路提供帮助。现结合2013年中考题,做一番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曾伟国 《学语文》2023,(2):50-52
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已出现混合型对比阅读题,这可能是一个趋势,这要求一线教师既要会评讲此类题型,又要会设计或命制这种题。依托“群文阅读”理念,我尝试从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三个方向,利用现有文本资源,设计混合型对比阅读原创题。在设计诗歌鉴赏题时,我注重选择比较新鲜、时效性比较强的现代诗歌,与既有经典古诗进行对比,紧扣考点设计题型;在设计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和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时,我从跨文本体裁切入,寻找文本之间的关联点和差异点,多维度设计题型,开拓学生思维。这或许会给一线教师的日常命题带来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6.
杨秀珍:当前基于中考等诸多原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教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而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是很不重视的.他们往往只让学生自行阅读,或干脆忽略不学,从而导致学生诗歌素养的严重缺失.现代诗歌教学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学生对课本中现代诗歌敬而远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中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漠视,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一个诗的国度,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那是一种人文素养的贫血.因此,诗歌教学对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心灵,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面对现代诗歌教学的尴尬局面,如何找到问题的症结,如何重拾现代诗歌教学的信心,如何让学生亲近现代诗歌,是我们今天要研讨的问题.三位老师对此都有认真的探索与思考,就请你们谈谈自己的见解吧.  相似文献   

7.
诗歌由于分行摆布而形成了独特的外观样式。作为现代诗歌最基本的形式单位,诗歌的行既是诗歌诉诸听觉的时间单位,也是诉诸视觉的空间单位与诉诸心灵的意义单位。现代诗歌“留空”、“提行”与“分节”的技法运用,应该基于对诗歌行列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对现代诗歌的读写测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列为高考的禁区。每次高考作文题后,一般都有这样一句话: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而阅读题对现代诗歌也是不敢问津的。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命题者考虑到诗歌是一种很高雅的艺术,不是一般人所能写作和欣赏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诗歌往往是很含蓄很“朦胧”的,读的时候.容易产生歧意。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以一首歌词作为材料,要学生写文章评论这首歌词的艺术特色。接着是“三南”高考阅读题选了一首现代诗《乡行》作为阅读材料,设计了三道题,占分达9分之多。这就使对现代诗歌读写测试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很稳当地占了一席之地。到1995年高考题,以寓言诗《鸟的评说》作为材料要考生写两篇作文,这种势头更得到了加强。为什么会发生这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品味诗歌语言,描摹意境。从而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注重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领悟,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提升,使学生通过阅读,品味体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鉴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象、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很难想象,有哪个作家不是饱读诗书的。读些什么书好呢?总的来说,文学、历史、哲学、美术,等等,都要读,只要能坚持下去,那么离成为一个作家就很近了。关于读书,还可以有一个具体的办法,就是要多读诗。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我尤其建议大家多读现代诗,原因很简单,现代诗歌比古典诗歌更能传达现代人的感受。而阅读诗歌,最大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散文”: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随笔、杂文、特写等.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散文定义,它部分指出了散文的“外延”,而没有揭示散文的任何“内涵”.散文比较尴尬.小说可以有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有“人物”“故事”“环境”等三要素;戏剧可以有戏剧冲突、情节突转;诗歌可以有韵律、节奏……散文呢,散文有什么呢?有“形散神不散”,我们一直这样习惯性地指称散文的特点.但小说的“神”能“散”吗?诗歌的“神”能“散”吗?小说、诗歌的“形”就整齐划一吗?看来,“形散神不散”并不是散文的专利.那么,散文究竟有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张利萍 《教学月刊》2013,(11):36-38
整个初中阶段,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扮演着十分尴尬的角色。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绘声绘色的朗读总能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产生创作的欲望,然而现代诗歌内容较深广,手法较多样,意境较高远,往往使学生在认知解读上形成一定的难度。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解决问题一味地“就诗论诗”,习惯于照本宣科,层层剖析,“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使得“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完全抹杀了学生原本非常纯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谈诗歌教学的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教学应 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这一点,现在 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既然诗 歌教学应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那么 “讲”也就只能处于次要地位了,这并 不等于不要“讲”,诗歌教学同样离不 开“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 生主张,不论是阅读课还是诵读课, 作一点画龙点睛的讲解是必要的。其 实这道理简单而又明了。由于少年儿 童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均有限,再 加上其心理特点,教师如果不作适当 的“讲”,就会妨碍或影响少年儿童对 诗歌的感悟、积累和熏陶,影响诗歌 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本节课,我们试图通过以单元整合、一课多篇的教学策略对本单元的四首外国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使学生对于外国诗歌从纵向的史学角度有线索性认识,同时以现代诗的声音、节奏、意象和意蕴为整合的抓手,初步感知现代诗歌的共性特点,并以此使得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阅读方法。第一节课,我们从课内文本出发,着重解决现代诗的声音和节奏问题;第二节课我们重点在于由诗歌意象,逐步深入到现代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文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三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首诗的文本细读,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歌发生转型的情景和历史动因.现代诗歌总是遭遇阅读的简化,它一再被要求关注现实、抒写时代即是明显的例证.现代诗歌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一种幽闭的结构和层次,一些看似显易的涵义处于自我遮掩状态,朝向多种可能开放.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诗在中学教材中占的比例小、篇目选择视野狭窄,并且高考几乎不考新诗。教师的新诗课程意识淡薄,未能全面意识到新诗对学生的陶冶性情的功能,教师的新诗文本解读能力缺失,学生对新诗的忽视等各方面因素使得现代诗歌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文章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适当增加现代诗歌的篇目,教师树立新诗课程意识,鼓励学生品鉴诗歌几个方面着手,力求能改善诗歌教学的现状,以便现代诗歌审美价值的实现和陶冶学生性情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吴莹 《现代教学》2010,(6):45-45
诗歌教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是用一些简单教条能够指导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听说读写的体验里感悟诗歌的美。而现代诗歌与古典诗词的教法又当有所区别,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和文化内涵是挖掘不尽的宝藏,现代诗在此基础上更具有结构的灵活、用词的抽象和意境的朦胧。  相似文献   

19.
改进现代诗歌教育的意义 现代诗歌主要指两方面的诗歌:一是用现代汉语写的诗歌,即通常所说的“现代诗歌”;二是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诗歌。目前中学语教材中的诗歌分为古代汉语的古代诗歌和现代汉语的现代诗歌两大部分。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现代诗歌更是一种特殊的新兴体,需要专业化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教育。目前大多中学语教师的现代诗歌知识贫乏;现代诗是与中学生的心灵最亲近的本。很多人都有写现代诗歌的冲动,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在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