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学习能够引导师生关注知识本质,帮助教师深层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由“知识点”“知识块”再到“知识群”深层次学习数学.高阶思维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经验及新探索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结构性思维.要想将“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需要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文章以当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学,探索思维培养路径及策略,以期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陈云 《江西教育》2023,(11):72-73
“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思维发展的“加速器”。“质疑式对话”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困惑点、整合点、联结点、发散点、易混点展开“质疑式对话”,使学生在发问、应答、补充、争辩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开展深度学习,以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深度学习指的是教师以新课标为依据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自主思考知识,掌握核心内容,以此提高科学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促进知识内化及迁移能力。以“种群的特征”为例,分析学生如何在体验中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4.
吴娟 《新教师》2019,(12):46-47
深度学习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特征描述。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进阶发生,要依据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各种思维互动中实现思维的进阶体验,通过数学思维的进阶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以自然地"孕育"。  相似文献   

5.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以“探秘自动充气气球中的化学”为教学主题,开展初三化学碳酸盐性质复习课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突出问题引领,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思维有序地从定性到定量分析物质的组成,强调知识的工具性,建构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获得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徐婷 《学周刊C版》2023,(17):127-129
在浅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背景下,基础教育提出了“深度学习”概念,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内涵,使其形成深层体验和高阶思维,建构有深度的知识体系。文章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对深度学习价值与引导策略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上说明观点与建议,与一线教师共享经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情境支持、问题引领等过程中,不断提高历史理解深度与探究广度。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择“数列”专题结合课程标准、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和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首先提出了数学深度学习的定义,然后应用SOLO分类理论描述学生“数列”学习的结果分类,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深度,最后给出三点教学建议:借助思维导图建构知识网络,逐步激活学生思维;通过单元教学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数学本质;合理设置教学情境,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全局角度思考、探寻教与学的匹配点.当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认知被激活,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自然就能准确地把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为扫除实践操作障碍,教师应诱发学生的多元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度探寻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  相似文献   

9.
深度学习是以发展学习者思维能力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深度运用高阶思维能力进行学习。要在微观金融课程群教学中提高学生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能力,就要以提高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能力为目标,整合微观金融课程群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批判建构,切实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微观金融课程学习;鼓励学生在微观金融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互动交流;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微观金融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深度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内核与精髓,将孤立、碎片化的知识串点成线、织网铺面,主张建构创新,夯实学生的“四基”,培养学生的“四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高考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一节“解三角形”单元复习课,结合教学实践来展开与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1.
包民娣 《成才之路》2021,(14):84-85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状态,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文章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基于学生认知经验,开展渗透性教学;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创造性教学;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深化整体性教学;实现教学要素的有机联结,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相似文献   

12.
张丽玲 《天津教育》2022,(21):13-15
<正>“深度学习”是新课改的理念与追求。小学数学教师理应全面探索“深度学习”的本质内涵和具体目标,将其融入数学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并利用有效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他们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知识迁移、思维转换等不同的方式,向深度探索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3.
“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即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学”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不断走向深度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国家对于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提升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深度·增值”理论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知识,进而逐渐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学要引领学生深度学习,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其数学运用和创新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应以情感为引擎,以理解为基础,推动其思维向更深处发展,以提高其数学素养。深度学习指的是让学习者明白之所以如此和为什么如此,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强化学生将新的思想和事物与原有知识结合的认知体系,可以在各种思想中产生关联,并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场景中,最终做出正确的决定并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科学的引导与教育,聚焦“深度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本文在阐述小学数学课堂现状、深度学习和简单学习两者之间的内涵及区别的基础上提出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渔”代替“鱼”,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乐学习.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观、价值观、学习观的重要教育理念,与浅层学习相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而问题链则是促进学生思维走向深度的重要手段.文章立足初中数学教学中适用的问题链类型,从多维度探究了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构建问题链,旨在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发展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核心素养导向下,深挖物理学科育人点,兼顾物理知识与技能、高阶思维发展、知识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应秉承“以学科化人”的教育理念,依据深度学习理论,努力打造思维型课堂,使得学生在思考、探究、反思、迁移等活动中,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真正满足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本文基于深度学习视角,对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构建路径展开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18.
深度教学是推进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深度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跨越浅层的知识学习,进行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文章针对深度教学的实施展开了讨论,首先是简述深度学习的内涵,提出深度学习导向学生自主学习、反思、知识迁移的观点;其次以“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为例,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实施、作业设计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实施高中生物深度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最后对深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教师优化、改进深度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林芬 《新教师》2023,(1):44-45
“大概念”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将素养落实到教学中的锚点,能融通庞杂的知识,实现结构化学习。以单元“大概念”为统领,用单元教学的整体视角看教材,明晰单元学习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挖掘“深度学习点”,把握核心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着力于关键处、困惑点。通过研读与重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迁移,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真正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深度学习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高阶思维(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解决新问题的探究学习。教师要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搭建学生学习活动的平台,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体路径是:创设认知失调情境,增加学生热爱科学知识的“温度”;重视知识内在联系,促进知识之间意义的“关联度”;利用问题化教学策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广度”;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感受科学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解决新情境问题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