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材简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因家境贫寒  相似文献   

3.
《窃读记》这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幼时家贫,无奈“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和知识的渴望。根据文章特点和对五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学习要求,可组织进行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之乐。二读:沉入词句,感受"窃  相似文献   

5.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得到了"窃读"的乐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相似文献   

6.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7.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专题,精心选择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和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这四篇文章主题鲜明,组合巧妙,文质兼美。《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与乐趣,特殊的时代与生活境遇造就了特殊的窃读经历。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洋溢在文字间;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2,(31):16
孟祥海在2012年10月17日《北京晨报》撰文指出:继《牛郎织女》被剔出小学语文教材后,今年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中的"爱"字更被删除。文章末句"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被生硬地删成了"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爱"为何成为洪水猛兽?而此举究竟是起到了防止学生早恋的作用,又或是仅仅杞人忧天地"糟蹋"了文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内容简介】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主题展开。《窃读记》生动地描写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古人也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可见书籍对人们是多么重要啊!我以前并不喜欢读书,但这学期学了《窃读记》这篇文章后,我改变了对读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汇》2012,(12):13-14
继《牛郎织女》被剔出小学语文教材后,今年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中的“爱”字也被删除,其中“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被生硬地改成了“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爱”为何成为洪水猛兽?此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以整合为基本理念,以教科书教学为支点,以读整本书为桥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推力,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进行了教学,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边理解边背诵古诗30首,背读了成语30条,背了《日有所诵》,阅读了《米小圈上学记》《一年级的小豌豆》《一年级的小蜜瓜》以及《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狐狸买手套》等绘本,基本都是按"能力为基、课内得法、活动促进"的方式进行的。对于引导一年级孩子读书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3.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14.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本文谈了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正>学习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林海音谈起自己小时候的往事。作者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可是家里很穷,于是每天放学后就去书店偷偷地看书。讲述了窃读时复杂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读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尘封往事。那是去年的一天,我放学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昨天给我买的《窗边的小豆豆》捧在手里津津有味地看。妈妈见了,对我说:"是不是想让屁股开花啊?我随时  相似文献   

16.
《窃读记》一文以“窃读”为线索,作者从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作者没有钱购买书,躲进书店里如饥似渴地窃读的情形。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六描写”来阅读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7.
<正>《窃读记》是台湾"祖母级"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收在沪教版六年级上"读书有味"单元中。课文讲述的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因家贫买不起书而躲在书店内偷偷读书的经历。这是作者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在文中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描写表现儿时对读书的渴求,对知识的热爱。在窃读中作者品尝了人情的冷暖,感受到了被人关心爱护的温暖,使小时候因受屈辱而产生的对人间的仇恨荡然无存。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开学初的一天,我匆忙中拿了本以前用过的教本走进了教室,上的是林海音的《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按照惯例,和学生一起回顾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后,直奔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爱书情节。等学生自学后,教学进入了互动环节。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12,(11):16-16
孟祥海在2012年10月17日《北京晨报》撰文指出:继《牛郎织女》被剔出小学语文教材后,今年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中的“爱”字更被删除。文章末铀“记住,你是屹饭长人,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被生硬地删成了“你们是吃饭长人的,也足读书长大的”。“爱”为何成为洪水猛兽?而此举究竟是起到了防止学生早恋的作用,又或是仅仅杞人忧天地“糟蹋”了文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窃读记》这篇课文细腻生动地描绘“窃读”的百般滋味和复杂心境,这也是此篇课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身受感染,让一个清新纯朴、酷爱读书、痴迷忘我的女孩浮现在学生眼前,是我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在多次解读文本、阅读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之后,我确定课文的中心点,即“急忙打开书,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