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周宗源 《文教资料》2010,(34):91-92
弗洛伊德对人类发展的方向提出了质疑。在《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中,他研究了图腾崇拜、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内在线索,把父子关系看作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与他对现代社会的神经症、梦的研究互参互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金字塔式的权力模式。  相似文献   

2.
雁翼作为一名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诗人,他的创作根系深植于中华诗歌沃土,同时他又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胸怀的诗人,他的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涵盖了整个世界,体现出一种人类胸怀。  相似文献   

3.
蜜蜂总动员     
当他第一次离开蜂房遭遇危险时,被纽约一位名叫Vanessa的花商所救,并与她进行了交谈,打破了蜜蜂世界禁止与人类交流的重大禁忌。随着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Barry对人类世界的密切关注令他惊讶地发现人类一直在偷窃并食用蜂  相似文献   

4.
环境艺术的意识觉醒与科学认识朱明健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可以说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说他古老,是因为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并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使人类得以发展。说他年轻,工业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5.
地理环境是哲学用来表示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现实作用的各种自然条件之总和的概念。关于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与讨论,并于17世纪形成了理论上两派根本对立的观点。一派以孟德斯鸠为代表,他从特定的地理环境只能产生特定的社会制度这一前提出发,得出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结论。另一派以伏尔泰为代表,他从同一种地理环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一前提出发,断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无关。二者各执一端,展开了长期的论争,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才为正确解决它提供了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但是孟德斯鸠看到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是他学说中的合理成份,他的失误在于歪曲与夸大了这一影响。其实,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无作用,而在于如何去理解与估评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6.
万物的相成性总是毫不吝啬地促进他事物的发展,人类的智慧总是在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成中得到发现、挖掘、展现,又奉献给人类。  相似文献   

7.
刘泽江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3):33-34,67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更多的则是从悲剧性的视角去审视和表现人类的生存、命运与环境的冲突。作家用他的世界观对人类进行了人道主义的审视、评价与批判,潜藏着作家对自然、人类、社会诸种关系的深沉忧患和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提起俄罗斯民族音乐代表人物包罗亭(Alexander Borodin),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著名作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正是这位极不平凡的人物,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音乐家.他给人类带来了快乐;作为科学家,他为促进人类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受到世人的爱戴和敬仰.以包罗亭一生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特殊经历为主线,通过对其部分作品的分析,来试图揭示他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性、英雄性与史诗性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生态主义视整个世界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是美国诗坛的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分析他的生活背景和作品《穿过黑暗旅行》,指出他的诗歌关注资本主义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传递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才是"生存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是一位十分关注人类精神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注入基督教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圣经>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忧患意识,同时更表达了他对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等这些人类不朽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赵舒翘等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堪称循吏。但对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亡国灭种。坚持尊王攘夷。认为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将义民编成团练,洋人即不敢登岸。把正义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盲目排外。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淘汰。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狄更斯的小说,认为早年废墟中的人生经历奠定了其小说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其小说对工业化带来的现实社会问题,及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贪婪的人性对物质利益和欲望的过度追求进行了深刻批判。其小说寄托了狄更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对人们回归淳朴本性的向往。狄更斯作为生态批判思想的先驱,其思想对人们思考生态与文学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既冷酷、专横,又有一般人的情感。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周朴园自觉把自己变成维系家族利益和封建道德的工具。他一方面残忍地抛弃侍萍,却又眷恋不已;另一方面所做所为不合道德,却又在孩子面前显示其道德模范。周朴园专制,但并非没有人性:侍萍特殊的奴性美,符合周朴园的审美心理;感情需要有所遮掩和寄托;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内心歉疚;封建道德的苦行僧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苏轼的重要思想。苏轼一生对民本思想有充分的论述,他身体力行,在王安石变法期间直接上书反映民众疾苦,用诗文来反映民众的疾苦,并在地方为官时因法便民,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究其牢固的民本思想原因有三个:一是受我国古代先贤民本思想的熏陶;二是受其父民本思想的影响;三是本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所决定了的。  相似文献   

15.
但丁在《神曲》中论述了他关于人的观点。他通过勾勒出一个尘世中的人在人类的精神净化与道德升华的艰难过程中所展示出的高贵品质,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它应该是为人类带来和平的幸福之地。在此基础上,但丁提出了当时一直在困扰人们的问题:谁才是尘世生活的主宰?对人性与人类道德的探求一直是但丁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邵逸夫先生是一个大慈善家。开始只是散财积德,后来向教育事业倾斜。他认为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将财富回报社会的重点是用于培训人才。邵先生对教育的捐赠发挥了显著效益,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羲之以书法艺术闻名,但为官逾其人生之半,且力争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作为,显示了他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能力。如,有大局意识,忧国忧民,能从国家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勤政,务实,爱民;针砭时弊,改革弊政,精官简文,严刑惩贪;重责任,轻权力,不以官位为进退等。在当时,堪称清醒的政治家,爱民的地方官。当然,他没有尽全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是职业政治家。这与他所处的恩赐官僚制时代有关,更与他儒释道杂糅的思想和骨鲠孤傲、不拘于俗、追求自然的个性及酷爱书法艺术的心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takes up the educational challenge of the framers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Specificall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how can we talk about a universal conception of human rights in a way that both respects the need for cultural pluralism and the necessity to protect those rights and freedoms that all people—regardless of differences such as race, class, culture, or religion—are entitled to? What metaphor or metaphors can be useful for us to speak clearly and coherently about the issue of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a diverse world? The author examines a prevailing yet problematic metaphor, which Makau Mutua critiques in his well-known essay ‘Savages, Victims and Saviors: The Metaphor of Human Rights.’ He then attempts to articulate some common values that can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an alternative conception of human rights. Next, he proposes an alternative metaphor—the Buddhist notion of equalizing and exchanging self and other—that more aptly captures th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s of talking about universal human rights. Finally, he turns to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helping people become familiar with and respect this alternative metaphor.  相似文献   

19.
华兹华斯是一个灵视诗人。华氏的灵视力首先表现在其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坚信世间万物皆有神性,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同时,华兹华斯的灵视力使他把自然当作传达情感的强有力的工具,在诗人的眼中,自然是人类接近上帝的媒介,是人类灵魂的导师,最能激发想像力的工具,是人类精神的伊甸园;华兹华斯还是是一个热衷于描写人类精神世界的大师,他喜欢选择贫苦的农夫、儿童、心智不全者以及老人作为他文学创作的对象,通过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探索,诗人成功的展示了那沉静而永在的人性的悲曲中所渗透的人性的崇高。  相似文献   

20.
在悲剧《炼狱》中,普罗科托因犯下通奸罪不经意间启动了萨勒姆镇一些人的种种欲望和罪恶,为自己和那些无辜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直不能正视自己罪孽的他,面对法庭和宗教强权的逼索,在妻子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自己的罪恶、软弱和自卑,找回了自己纯净纯善的灵魂,完成了自我救赎。这只迷途的羔羊终于回到了上帝的怀抱,坚持真理、捍卫良知,获得了新生而成为圣人。该剧展示出现实社会中严峻考验下人性最光辉的一面,让观众对人性的回归有了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