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李白的生平经历分析这种求仕与归隐的矛盾在诗人身上的种种表现,发现诗人像大多数中国传统文人一样有着政治上的远大理想和报国救民的愿望,然而在追求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却并不得意,既没有实现从布衣直取卿相的政治抱负,也未能从宦海从容身退,最终只落得终身与挫折和失意为伍。李白的政治悲剧同样也是盛唐时期一代文人的性格弱点及其政治悲剧命运的集中反映,由此引发出我们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不是诗歌创作,而是一心想跻身官场,报效朝廷,走经世济民的仕途之路。然而,诗人在努力追求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却演绎出了一段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3.
李白一生以不世之才自居 ,顽强而执着地追求惊世骇俗的功业。然而 ,李白在仕途上却备受挫折 ,在政治上一无所成 ,成为中国文人的千古遗憾。探讨李白政治悲剧的原因 ,冷静审视历史事实 ,就不难发现 ,除了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外 ,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其个性和梦幻般的人生设计 ,在于他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匮乏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一生是辉煌的,他的一生也是悲剧的,"立功"仕途的悲剧是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安史之乱与建功立业、重振家声、执着的性格之间尖锐的矛盾,这是理想与现实不了调和的矛盾。仕途的悲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生活的悲剧和"立言"的悲剧。生活的悲剧是由于贫困和老病。立言的悲剧是由于诗人的风格与当时主流的盛唐气象相异而不被认可。这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互相影响,综合形成了杜甫诗歌的悲剧色彩,并可以从中探讨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也是盛唐文人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他的诗歌不仅自身已初具盛唐气象,而且还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以及他的政治、文学地位和正直的人品来影响盛唐一代诗人,进一步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盛唐伟大诗人李白一生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特别是道教的神仙观念更给李白的性格和诗歌创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李白诗歌中追求道教养生成仙的思想观念,并分析这种观念对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李白、苏轼等都是具有政治情结的性情诗人。天生的"性情"本质决定了其政治仕途的必然失意。知其不可为仍为之,性情文人的政治关怀具有悲剧色彩。性情文人悲剧式的政治关怀反作用于其文学创作,无意中增添了其作品的厚重感,增强了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对于一个真正的性情文人而言,生命的要旨应是保持其醇真质朴的性情本色,深刻地思考政治,穿越政治,有意或无意地实现自己的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8.
<正>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雄奇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记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  相似文献   

9.
感觉李白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的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相似文献   

10.
李白政治悲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一生以不世之才自居,顽强而执着地追求惊世骇俗的功业。然而,李白在仕途上却备受挫折,在政治上一无所成,成为中国人的千古遗憾。探讨李白政治悲剧的原因,冷静审视历史事实,就不难发现,除了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其个性和梦幻般的人生设计,在于他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匮乏。  相似文献   

11.
木斋 《天中学刊》2002,17(4):37-45
李白的入世精神实际上是华夏士人仕进文化发展到唐代的一个集大成。李白的极大极远的政治理想,只是一种诗文中的政治,是虚幻的政治理想。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表现出来他的政治才干,李白虚拟了一个自己的极为远大的政治理想,并且终生为之奋斗,却成就了艺术上的巨人李白。其中含有积极用事的传统精神,也有着庸俗的一面;较少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而更多的那种扬名显身、功名富贵的企慕。仕隐仙道的一体化,是李白成为李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其诗文创作数量居唐人之冠 ;思想错综复杂 ,儒释道杂糅。本文以元和十年 (815 )白氏含冤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结合其行年仕历 ,对他的思想从前期激进的民本主义到后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义的转变 ,及其相应地在政治上和文学实践中的表现 ,作了概略而扼要地评述。这对于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白氏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杜甫对李白的叙写主要有三类,正是这三类描写,刻画了全方位的李白形象。在整个唐代,也只有杜甫这般细致描摹出了李白姿态,这最早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描绘,于后人认识李白,具有非凡之意义。社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正是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奏出了真正的盛唐之音。可以说,杜甫叙写李白,在树立了李白形象及诗坛地位的同时,也问接确立了李杜的并列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杜甫与李白的交游诗,考察了杜甫及盛唐人对李白的评价,从而探讨了李白的“清”的人格精神与诗风追求,我们认为其人格精神与诗风是一致的,二者有机地体现在李白的身上,成为盛唐精神的一大内蕴。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人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问,使自己的心理遭受煎熬与折磨,使灵魂无所皈依.  相似文献   

16.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7.
李白是盛唐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大多不拘于格律的束缚而追求创作的自由,因此他的格律诗历来备受诗评家的争议。本文从诗词格律的角度出发,分析李白格律诗的一些特点,并探讨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二入长安,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历程,虽然政治上没有大的发展,但却触及到了唐代的上层社会,认识到了上层社会的真实面目,对他的性格及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究李白二入长安时的诗歌创作对研究李白在长安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