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的本质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人类的实践精神。道德的实践精神本质规定着,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审视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更多的停留在对道德规范的教育层面上,而忽视道德实践层面。实践精神视阈下的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应从灌输道德规范知识转向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推动学生保持对他人、集体、社会的积极关系,实现学生在多变的情境中和自主的条件下切实遵循道德规范。但由于道德知识讲授和检验的简便性、易见性,导致学校道德教育在具体操作层面经常演变成一种知识型的教育。这种模式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往往会导致学校道德教育陷于危机和困境之中。学校道德教育不能仅仅让学生简单知晓道德规范,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使学生面对干扰与压力具有矢志不移、勇于实践的态度与行为。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教育”拓宽了高校网络道德培养路径,同时要求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优化升级。基于规范伦理学提出的现实进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可分为网络道德规范管理、网络道德规则、网络道德原则三部分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以增强高校道德他律为抓手,以规范行为的塑造为依托,自外而内逐步提升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培养学生持久的完美德性;可从“知、情、信、行”切入,积累规范知识,完善道德规范认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判断力;坚定学生道德信念,巩固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定向力;塑造道德规范行为,提高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躬行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道德规范和个人动机矛盾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规范的无条件性和个人动机的有条件性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对矛盾。在道德规范和个人动机的互动过程中,影响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主要因素是:道德规范和个人动机之间的利益交换问题;学生的品德问题;道德规范自身的问题等。提高个人遵守道德规范的动机是解决道德教育中这一矛盾问题的重要方式,主要措施有:合理制订道德规范;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5.
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也各有主张,但在总体上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两个基本层次展开:一是对道德主体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二是促进道德主体德性的养成。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通过内化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经由道德实践外显为主体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的提高既是形成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检验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准。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与个体德性的养成相统一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借此才能达到道德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必须充分利用环境道德教育的伦理教化与规范约束功能.环境道德规范教育应该通过制度化和体系化的途径将环境道德规范恰当地融入到既有的公民环境道德教育体系中,使其掌握规范、约束和评价公民社会行为的环境道德规则,促进公民自觉履行环境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范——对康德与涂尔干道德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道德规范看成一种外在于个体生活本身的绝对命令,虽然有其哲学与社会学背景,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理论上,这种道德理论否定了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性质,割裂了道德与生活、幸福、权利等价值的关系,否定了道德实践中人与情境的价值,将道德实践过程理解成了一种依法则行事的理性或强制过程.在实践中,它导致我们片面强化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忽视儿童自身的需要、权利和意愿,以不道德的方式强加道德说教与道德惩戒,甚至使道德成为某些人控制其他人的精神枷锁,引发激烈的道德冲突和社会震荡.事实上,道德规范始终是情境依赖而不是情境独立的,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始终不能没有善念,而且始终不能放弃在道德规范面前的自主性.由此可见,为道德而道德是错误的,人或许不是万物的尺度,但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是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的尺度.  相似文献   

8.
薛文平 《中国德育》2004,(5):30-30,42
学校德育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现行为。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形成自身道德行为“失范”,这种现象被称为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逆现象。教师的这种有悖于道德规范甚至非法的言行,削弱了道德教育中的感染力和教育活动对青少年优良品质形成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道德哲学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康德强调,唯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应将义务推向道德动机的至上地位;道德教育要逐渐使人由他律升华为自律,以摆脱自然因果律的辖制而实现真正的自由,自我立法又自我遵从的自律原则是道德的唯一原则;康德围绕义务、自律范畴阐发的道德观,为当前良好道德动机的培育、道德规范制定的主体参与及自律坚持注入了源泉和动力,充实了道德教育的内核。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改善当前形式化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是开解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生活中,道德教育往往被简化为道德规范的接受和行为训练,而对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在面临生活中真正的两难选择时不能或不会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文章从道德选择的含义出发,分析了道德选择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阐述了道德教育要走出这样的困境需要改变知识灌输的道德教育模式;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激发认知冲突;实现规范约束和教会选择的同步共进。  相似文献   

11.
通常认为,道德体系包括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行为等层面。其中道德能力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能力包括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敏感能力、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表达能力和道德创新能力等,而“道德创新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解决道德问题、从事道德活动和处理道德关系的速度、质量、难易等方面的一种积极的品德心理特征,它包括创造新的道德精神的能力和创造性地执行已有道德规范的能力”。与其他道德能力相比,其主要功用不在于对已有道德规范的接受与遵从,而在于在对已有道德规范作出道德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批…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生活中,道德教育往往被简化为道德规范的接受和行为训练,而对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在面临生活中真正的两难选择时不能或不会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文章从道德选择的含义出发,分析了道德选择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阐述了道德教育要走出这样的困境需要改变知识灌输的道德教育模式;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激发认知冲突;实现规范约束和教会选择的同步共进.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  相似文献   

14.
个体掌握社会制定的道德①准则和道德原则,这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道德准则与道德原则的实质是,它们体现着别人的、社会的需要。假如行动和行为表面上符合道德原则,但不是由社会的、别人的利益所激发,而是出于某种别的动机(如害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知识学领域所进行的变革,直接波及道德哲学领域。康德认为,道德哲学吸取动机如果只是暗合于现象界的话,那我们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底盘的"权宜之计"。而真正的道德原则是超越于经验原则之上的,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以这种道德原则作为决定其行为的动机。  相似文献   

16.
论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能力是人们认识道德现象、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它是人的本质能力,是顺利完成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条件。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养成,既不能企求单向的道德灌输,也不能寄希望于青少年自身的自然成长,而必须从道德教育理念、教育者与青少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变革。 一、确立以培养道德能力为中心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对青少年基本上是采取单一的道德灌输,即直接向他们传授道德知识、道德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一、道德信仰的内涵与特征关于道德信仰的概念,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哲学角度上讲,其定义为: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道德教育或德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的过程。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导致对道德个体性的遮蔽,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