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孙道远 《宣武教育》2007,(10):45-46
日本:教师须先到企业工作 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如机械、电工、家电维修等)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他们主要在职业高中、专修学校、短期大学及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从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职业训练指导员”是一种职业资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教育职业自身的特点及社会、家长、教育对象的不同要求,对被冠之以“教师灵魂”的师德要求也越来越高。特殊教育由于面临的教育对象不同,在师德要求上除了必须具备普通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以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教书”当做“从教”的同义词,教的对象虽是学生,教的内容却是书。作为职业,“教书”自然偏重内容而偏轻对象。后来提出“教书育人”,指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教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我们现在想给“教人”一词,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即“以人教之”。人是指教师自己。我们认为,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不是书,而是教师自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教师,一向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教师职业,一向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十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工作收入稳定,又受人尊重,一年还有两个大假期,有充裕的时间休息。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教师经常感受到来自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的压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论职教教师的职业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教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具有自己的职业属性。这些职业属性通过职教教师的职业活动要素,即: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环境等而得以具体体现。这些职业要素所体现出来的职教教师的职业属性。使得职教教师这一职业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专门化职业,也有别于其他种类型的教师。本文以为,职教教师职业属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职业活动对象的多样性、职业活动目标的多重性、职业活动内容的多变性。职业活动环境的多元性。职教教师的以上职业属性规定着职教教师有别于其他种类型教师的咨格和能力要求.怕规宦着职教教师职业的发展方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西北职教》2007,(3):F0003-F0003
陕西省彬县职业教育中心是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创办于1998年,占地100亩;现有教职工147人,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74名,其中“双型师”教师26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而宽容、大度、坦诚、从容是教师应有的气度与职业修养。当然,即使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不都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也偶有风雨。学习、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交往最多,时间久了,教师与学生难免发生一点摩擦、产生一些矛盾。青年教师经验少,血气方刚,易冲动,更易产生过激情绪和行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不管责任归谁,作为教师都要积极主动自我检查,控制过激情绪,防止矛盾升级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对教师的期待 教师是一个高尚和体面的职业,尽管它今天还不是最有魅力和吸引力的职业。作为教师,你必须成熟、投入和具有专业精神。因此,有的事情你必须在别人没有告诉你时就会做,有的事情你应该为自己做,有的事情你应该为别人做。作为教师,你必须明确你的职责,你的基本责任和在教室里的职责。[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中教师士气涉及教师的职业认同与职业卷入两个构面,从职业周期、学历、职称及性别为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中小学教师士气呈现“低认同、高卷入”的“剪刀差”态势;从职业周期维度来看,30-40岁、进入职业稳定期与整合期的中小学教师处于士气的最低点;从学历维度来看,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士气最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士气最佳。  相似文献   

10.
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正在成为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的,所以尤其需要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1.
教师工作动力是推动教师保持旺盛工作状态的内生力量,来源于教师的内在思想动力、所承受的“合理”的外在压力以及教师职业吸引力。当前,由于存在教师内在思想动力不足、“合理”外在压力异化、职业吸引力消解等问题,导致部分中小学教师工作动力严重不足。激发中小学教师工作动力,要坚持治理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各教育主体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厚植教育情怀,增强教师从教的内在思想动力;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工作时间和责任边界;完善和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情怀     
教育是工作又是事业,教师们忙忙碌碌废寝忘食而乐此不疲,人们称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之所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除了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他们还具有以下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坦率地说.教师的不少压力属于“庸人自扰”.比如对工作要求完美,对成绩过分追求.对学生要求苛刻等,都是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钻“牛角尖”所致。须知.教育工作是育人的特殊职业.因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不断犯错的人.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如果你凡事都要求十全十美。工作中稍有疏忽或遇到学生违纪违规,就一腔怨气.忿忿不平。责备完自己再责备他人,心理岂能平和?  相似文献   

14.
刘万钧 《四川教育》2008,(11):11-11
“有63%的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做教师。”教育部对近3万名教师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正是源自“理论的圣洁”与“实际的卑微”所形成的巨大落差,“理想的完人”与“生活的凡人”所产生的不协调、“理性的强者”与“感性的弱者”所造成的不和谐等诸多因素,引发了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一项高尚的职业,古人就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说,讲的就是其职业的内涵。教师的劳动不仅仅是原封不动地照本宣科,而是一种与人进行心灵沟通的创造性的劳动。职业道德是衡量教师思想品德、职业境界高低的准绳,而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它可将教师思想品德与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平凡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1966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说明,指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期望通过提高教师的课程参与能力来保障改革的成功。但是,在“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关键词的时候,人们却未对教师“专业性”这一前提达成一致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马克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伴随繁杂、辛苦的工作内容和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带来的职业压力以及职业“崇高度”的下降,教师普遍产生了职业倦怠;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下工资发放制度在客观上导致激励作用丧失,许多教师缺乏职业发展的自我设计和预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运动中工作激情日渐消损,动力在消减,前行变迟缓。缺失了对工作的激情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成长就缺失了内在的动力,生命将会黯然失色。可以说,教师“动力再生”既是教师自身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基于教师动力消减之现实背景,本期策划重在探讨学校——这个教师管理的基层组织如何通过氛围营造、平台搭建、柔性管理来找准教师的动力源,唤醒教师心灵、点燃教师激情、点亮教师人生。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尤其是在个体力量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时,教师与其意志消沉还不如奋起一搏,与其抱怨生活还不如知足乐教,扬起理想的风帆,在不平衡中寻找平衡,在忙碌中体验快乐,把对职业生命质量的关注、对创造的追求视为“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进而催生出永往直前的动力,成就自己幸福的职业人生。  相似文献   

19.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在人类从事职业活动中产生的,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它表现在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上,良心促使教育者去遵守教育规范,构成良心的善意、诚意、义务。并调节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使之变为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其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过去,教师在工作中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或“蜡烛”似的无私奉献精神为职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