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班华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他是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中国心育论的开创者、班主任理论研究的开拓者、改革开放后中国德育学科重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我和班华先生神交很久,先后读过他的许多德育论著,受益良多,一直视他为自己的老师。班华先生长我23岁,我们的交往有近40年。当年,我们分别在江苏两所最强的地方高校工作,学校是竞争的“对手”,我们却是很好的朋友,经常在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会议上相遇。1987年,  相似文献   

2.
齐学红 《江苏教育》2023,(34):67-69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班华老师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不受学科门类局限,无论是在德育理论、心育理论,还是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特殊教育等领域,堪称学者典范。在班主任研究领域,班华老师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理论本身,而是对于班主任教育实践长期深入地专业引领。  相似文献   

3.
匡瑛 《江苏教育》2023,(34):49-53
班华先生深耕德育理论与实践,一生指导无数中小学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与教科研实践。先生对于职业教育德育的观点和思想均具有前沿性和引领性,他将“心理—道德教育”理论和关照个体精神发展的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提出要深入关照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中职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班华先生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一直坚持的自觉教育者和自觉学习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张克裘 《江苏教育》2023,(34):91-92
<正>我和班华老师初次相识在1991年6月3日,当时我在苏州市吴江庙港中心小学工作。那天,班华老师在吴江政协、教育局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调研农村学校和社区的德育工作。他在了解了中心校情况后,还冒着炎热去开弦弓村(即费孝通先生作社会调查的“江村”)了解村小和农村基层的教育情况。他与老师、学生、村民亲切交谈,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后,我被调至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吴江实小),在这里我又与班老师相逢了。在他和其他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吴江实小走上了科研兴校的道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我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5.
德育典范     
赵志毅 《江苏教育》2023,(34):80-82
<正>大师,指造诣精深、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和大德高僧,是能够为人师表,能做天地人的老师的人。一个没有独立人格,没有精神追求,没有利他、利人、利天下情怀的人,哪怕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是断然成不了大师的。大师者,大是也,人类之精英,天地之灵魂也。在中国德育界,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和班华教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师”。对我个人而言,班华老师应我的导师鲁洁老师之邀,专门给我和李宁玉师姐开设《教育统计学》课程,我在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层面直接受教于班华老师。这让我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6.
李学农 《江苏教育》2023,(34):14-19
班华先生在晚年梳理总结了自己的17条教育信念。他的教育信念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反映出他是一位求诸自身的、“自觉”的教育思想者,是整体性、发展性的教育思想者,是面向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创新思想者,是一位正直的、批判的教育思想者。  相似文献   

7.
甘剑梅 《江苏教育》2023,(34):54-56
班华先生在对教育进行深度思考的同时,对学习也有独到的见解。先生关于自觉学习的相关论述对于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教师的成长、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定位与关系有着诸多启发。先生指出,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自主、自为的,因而人是天生的自觉学习者,一个自觉学习者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同时还是一个会持续享受自觉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8.
夏桂钱 《江苏教育》2023,(34):73-74
班华先生从教育的完整性和对人的精神关怀出发,倡导德育走向融合、教师要做自觉的教育者、实现师生共同的道德成长。班主任应提高生命自觉,深刻理解人的德性成长规律,按照人的道德生命成长规律开展道德教育,自觉运用多种教育方式立德。  相似文献   

9.
“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是班华教授提出的心育宗旨。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心育团队以此为理论指南,结合五中的教育理念,创生了福流心育生态模式,成为班华教授心育思想在高中阶段的活态转化。福流心育以班级为基本心育单位,以自觉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为培养目标,通过“大国母亲”和“21天双陪伴”的心育实践,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合育的心理教育生态系统,助力教师、学生和社会成员实现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2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参加学术研讨的有南京师范大学鲁洁、班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逢贤教授等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和教科院院长马云鹏教授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发表了讲话。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了当前德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把握今后德育研究的方向和工作重点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新颖的思路。讨论的主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师德观念转移———由“职业道德”到“专业道德”师德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桥梁南京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班华《河南教育》诞生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现在她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作为一个读者,我对这份颇具分量的教育刊物,表示自己诚挚的祝贺。20年来,《河南教育》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围绕普教实践,在教育...  相似文献   

12.
何思源在近现代教育史上虽不是名的教育家,但在近现代山东教育史上却是不能不书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对山东近代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有着不名忽视的作用,本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之形成历程和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我们认识抗战前十年山东教育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3.
崔景贵 《江苏教育》2023,(34):30-31
班华先生倡导教育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积极育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为学而教,助人自助、育人至上,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是班华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魂,积极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14.
书名:《现代德育论》(第2版)主编:班华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年2月第2版装帧:平装页数:398页定价:19.80元作者简介:班华,1935年出生,安徽省巢县人。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资深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学术兼职先后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中  相似文献   

15.
樊健 《江苏教育》2023,(34):57-59
班华先生的实践德育、整体育人思想引领着一线班主任创新班级教育、做自觉道德教育者、享受道德人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多维体验中自主建构道德生活,实现自觉成长;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建设班级教育共同体,有助于提升班级教育合力;进行“融和德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优化班级教育生态,帮助师生共享道德人生。  相似文献   

16.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班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代表了班华先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德育发展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德育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准确剖析。“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人化、对话、解放和融合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注重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目标观;涵盖激励教育、个性教育、终身道德学习及心育和德育一体化契合的多样化教育原则;涉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德育与心育结合、规范与能力结合、说理与践行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德育方法体系。“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对班级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关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实践、德育教材的编写和“心理—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不能漠视生命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1918年曾说过一句令人警醒的话:“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但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总感到我们并不总是把学生当人来看待。人是什么?人首先是一个生命体。他生来带着很多的问号,所以求知是他的天性人长着一个脑袋,所以思考是他天生的权利;人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活动,所以  相似文献   

18.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一直在设计着伟大的梦想;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一直在实践着伟大的梦想;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一直在创造着伟大的梦想。有哲人云:人,因梦想而伟大。每个人心灵的天空,都飞翔着梦想的精灵;每项事业的耕耘,都肩负着梦想的使命。孩子带着梦想走进校园,面对如此斑斓的梦想,学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传承,也不能只停留在适应,应立足于为孩子的梦想而创新,成就每个孩子的梦想。巴蜀小学自1933年创办伊始,就充满着梦想,立志以“创造新的学校环境,实践新的教育理想”为办学使命,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  相似文献   

19.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心理-道德教育是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班华教授首先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具有"现代性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心理-道德教育的宗旨或目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事业中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思想,更是对于今天的德育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感悟,班主任工作中应爱学生;会讲理、尊重人,做好生活教育;内修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