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余瑞  刘世理 《海外英语》2012,(4):265-266,272
流行语的出现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和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思维活动变化的过程。任何改变,甚至是非常微小的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在语言上。反过来,流行语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形态。该文通过谐音、关联理论、范畴映射理据分析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并从流行语语义特征研究其作用和价值,引导流行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道歉言语行为范畴的原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范畴理论之一,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歉言语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施为性言语行为,也同样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并表现出范畴的原型效应。以原型范畴为理论框架对汉语中"道歉"言语行为的实例一范畴进行分析,能有效把握其显示出的原型特点。  相似文献   

3.
钟立娜 《海外英语》2020,(7):244-245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是一个范畴中各成员的基础,词汇语义是系统的,多义词义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该文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分析英语学习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对大学英语一词多义词汇的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语言范畴模糊性特征现象、原型范畴理论及王寅老师专著《认知语言学》详述语言范畴的模糊性与原型范畴理论的缘起,即范畴理论概述,及其在语言研究领域的21世纪以前及至今的广泛应用,以期能凸显其在人类思维、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语言研究领域的强大解释力。综述其先前及近期研究动态,有助于原型范畴及语言范畴模糊性研究者探寻新的研究切入点,更好的促进语言范畴模糊性及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表达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是在互联网媒介等技术发展和公众网络资源普及基础上的产物,它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本身所具有网络文化的特性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意蕴,本文试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飞 《林区教学》2009,(8):70-71
语言范畴化的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原型范畴化理论中,范畴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运作,在纵向上分为原形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横向上以认知参照点为考察点。原型范畴化理论为词汇的多义性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词汇的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化理论的一种延伸。从词汇的语义和功能两个方面论述了原型范畴化理论在词汇概念上的扩展作用,探讨了在英语词典和教材的编撰及词汇教学中教师对此理论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语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构成,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会体现在这些层面上。本文通过原型理论分析网络流行语在语音、语义和语法上的变异,从新的角度解读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8.
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以及语言运用方面,if条件句都是语言学习中比较难以处理的语言现象。传统语言学家多从逻辑、语义、功能和语用的角度来研究if条件句并对其进行分类,而较少从认知角度对if条件句进行分析。从认知的视角来看,if条件句是一个原型范畴,包括原型与非原型。原型范畴理论对if条件句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能充分地描述if原型条件句的相关特点。在此基础上,语言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认识if原型条件句,而且对if原型条件句的理论描述为语言研究者探讨非原型if条件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言语反讽是一种语言认知现象,体现话语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之间的差异。原型理论对解读言语反讽意义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阐释作用。言语反讽是基于原型的范畴,若言语满足具有一定条件的反讽环境即构成反讽原型,则言语反讽范畴中的成员根据它们与反讽原型的相似程度判断其反讽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磨蚀是可以研究并阐释语言能力和语言词汇损益现象的新理论。流行语,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其特点是以网络作为语言变体的传播媒介。网络流行语通过重复和类推方式获得广泛复制和传播。从语言磨蚀角度出发,探讨流行语词汇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交替轮回,损益增补,运用语言磨蚀理论解释某些流行语词汇意义、语音、字形现象的同时,将流行语与传统书面语二者加以对比,可以认识“语言磨蚀”对传统书面语带来负面影响,需要保护传统语言正规性的同时。也应为磨蚀视角下流行语的变异提供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贺菁 《海外英语》2011,(9):356-357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关注流行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关注。通过校园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集体的心理特征,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镜像。研究21世纪以来校园中经典流行语变迁现象,能看出流行语一种显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即流行语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心态的大众化及社会心理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当代流行语和模因结合起来从认知上探索现代流行语传播现象,分析认知理据在模因的四个生命周期同化、记忆、表达、传播阶段的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模因,不仅为流行语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且为人们研究语言发展变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根据模因的传播形式与成功模因的三要素,探讨形成这种中文流行语中的日语单词复制现象的原因,进而探讨这种文化逆输出现象的影响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模因论是解释语言和社会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具有模仿性、复制性、传播性等特点。模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领域,语言是模因的物质载体。它们相互联系、共同生产着诸多的文化现象和大众流行语。因而,理解了模因论就能够对当代流行语进行清晰准确地解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展现,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折射反映,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民族高校大学生使用的流行语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独特个性特征的体现,是多元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也是大学生社会文化心态的直接反映。流行语的内容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流行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性别和民族差异。影视文化是大学校园流行语传播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被XX"成为时髦用语,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分析"被"字句的语义特征,从模因论的角度探析其流行原因,总结"被XX"流行语的功能,希望能为人们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自行编制的问卷对大一新生在近几年网络流行语使用中的性别及生源地差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检验“女性在新语言形式使用中起着引领作用”这一在国外广为接受的观点。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女性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大于男性;流行时间较短的网络流行语使用性别差异大于流行时间已较长的网络流行语;来自城市的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大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这些差异的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反映了民众的智慧和最真实的自我表达。网络流行语的普遍传播已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都从修辞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未阐释其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借助语用学三大理论之一的模因论对此加以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得以复制传播正是因为它符合强势模因的标准:高保真度、多产性以及长寿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指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使用的语言;是特定时间段内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的反映。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进行交际的重要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两个域之间相似性是隐喻映射的基本要素。从认知隐喻角度分析流行语隐喻语义映射机制和语义泛化,揭示隐喻在流行语流行过程中的运作机制,为流行语产生和迅速传播提供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