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它给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带来了正效应:使社会权力结构由“科层式”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一定的负效应:网络政治参与由于缺乏规范,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化;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此外,网络政治参与还会加剧“群体极化”现象。为此,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吕惠云 《现代情报》2008,28(2):213-215
短信网址技术是手机用户、IP网络短信用户通过短消息方式、使用容易理解记忆的自然语言,方便、直接、有效地获取信息和服务的一项技术.文章基于数字鸿沟的视角,以短信网址技术应用为引导,提出短信网址技术将成为缩小数字鸿沟的又一新技术,并探讨了短信网址技术在提升公众信息服务、消弭数字鸿沟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电子民主的内涵,从造成网络贵族民主、给现实民主政治带来挑战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电子民主发展中的隐患,并从缩小数字鸿沟、培养参与意识、重视“情绪性民主”等3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电子民主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形势下“网络问政”的社会影响力、认同度,以及不同人群对于网络问政的看法与意见,从而找到促使“网络问政”工作链条连贯、持续、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本文就广东省惠州市网络问政平台运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伪民意冲击民意真实性、党政官员问政能力不足、数字鸿沟的存在对网络问政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造成不良影响等三个方面;并为此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应在提高自身网络执政能力的同时,建立完善网络问政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加大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公民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进而消除数字鸿沟,多种措施并举,使网络问政制度化和常态化。  相似文献   

5.
邵波 《情报杂志》2005,24(10):86-88
明确了数字鸿沟与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关系,以中国内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为例说明数字鸿沟的现状,并对其形成原因及后果进行分析,指出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数字鸿沟,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缩小、跨越甚至消除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和《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为主要数据信息源,从三网融合视角,通过分析城乡网民对信息媒介的使用和认知情况及数字资源的接入和使用情况量化等方面对我国城乡“数字鸿沟”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城乡之间存在数字资源接入、获取和使用质量三道数字鸿沟;探讨了城乡数字鸿沟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加强农村互联网普及和非网民转化、准确把握数字鸿沟的新动向、充分发挥各种媒介优势、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精准推广策略和挖掘精确的需求实现良性循环等消弭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缩小数字鸿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单介绍网络信息无障碍和网站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如何缩小数字鸿沟.重点论述网站无障碍设计在缩小数鸿沟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通过网站无障碍设计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青少年和中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残疾人和健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电子政务与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以及公众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巨大需求同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之间存在着的复杂关系;概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公民网络参与的基本概况;并以泰安市调查案例为分析对象,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读城乡数字鸿沟概念,从网络技术的意识、接入、利用、环境四个层面来构建一套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测算指标体系,选取样本并采用客观确定权重的因子分析法进行实际测算。从测算结果可看出,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不仅可以测算中国整体的,而且可以测算省区的城乡数字鸿沟;测算结果具有可比性,可以直接将不同省区的结果作比较,能够为各级政府考察城乡数字鸿沟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参考,有助于制定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如何科学而有效地获取真实的网络民意进行了研究。认为收集网络民意要注意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人为的信息过滤、匿名制带来的不负责任言论等三个因素,同时要注意识辨难于分辨的“软文”和“网络推手”两个陷阱;着重分析了主动设置平台和广泛收集两种网络民意收集方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数字鸿沟现状及其跨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甜 《情报科学》2004,22(5):625-627
文章论述了数字鸿沟的含义 ,指出了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深刻分析了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跨越数字鸿沟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鸿沟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骏  薛伟贤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1):245-250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现,它对社会经济各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就是数字鸿沟效应。数字鸿沟效应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三个方面,研究发现:(1)数字鸿沟的经济效应有加剧南北经济差距、阻碍信息化落后行业提高收益、拉大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2)数字鸿沟的社会效应有加剧性别鸿沟、扩大教育鸿沟和引发新形式的阶层分化;(3)数字鸿沟的政治效应有造成公民权利不平等以及威胁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对数字鸿沟效应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周英东 《今日科苑》2010,(16):19-19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参与动因的复杂化、参与控制的困难化和参与能力差异化。针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要增强网络执政意识,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提高网络政治参与者的素质,营造健康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实施政府形象管理,塑造公开透明政府。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动性增强,实践能力不足;参与更加自由,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需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提高的大学生网络政治认知能力;理性对待网络上的政治言论及信息,提高网络政治鉴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自控能力;搭建政治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加快网络立法,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了回答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是否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个问题,本文运用一项在2019年针对返乡创业者的全国性调查数据考察了电子商务对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子商务显著提高了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说明电子商务的使用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又产生了返乡创业者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增强信息获取优势、扩展市场性关系网络和风险承担能力来提升返乡创业绩效。另外,电子商务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型及以上规模企业以及第一和第二产业企业的经营绩效提升作用更大。有关部门应继续鼓励互联网技术创新,扩大中西部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电商培训力度,以缩小不同创业者群体、地区、企业和行业之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6.
面对数字鸿沟 编织员工知识网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郑亚琴 《现代情报》2002,22(7):159-161
面对数字时代的两极分化,我们的观念应由“知识就是力量”转向“知识共享就是力量”。作为21世纪的图书馆员必须将普及IT知识、编织新知识网络和进行终身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弥补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成为面向世界、面向信息市场的知识型员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智能便携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本文主要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应用、创新和研发中的信息伦理失范及其治理问题。指出大数据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信息异化、数据权利、信息隐私和数字鸿沟等网络信息伦理问题。最后,从伦理治理的角度出发,文章提出了一组促进和谐信息社会有序运作的网络信息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8.
贾慧 《科教文汇》2013,(27):174-176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较强的青年群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了新平台,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范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着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参与态度和动机复杂、参与手段和结果失范等问题,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国外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徐晓林 《情报杂志》2012,31(5):71-74
网络政治参与是当前学界比较关注的热点课题。本研究梳理了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描绘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并从社会资本、政治效能和政治兴趣三个方面系统地归纳西方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网络政治参与和线下政治参与的关系也是本研究考察的重点。其目的在于为完善和丰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及其优势;从公众、社会角度和政府层面两方面分析了网络政治中公民参与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应对、改善和解决公民参与网络弊端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