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佳 《学习之友》2009,(4):29-29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遂(平原君门下的食客)自荐时,曾就锥子与布袋问题同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展开过一场争论。平原君问他:“先生到我这儿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处在世上,如同锥子放在布袋里,锋刃立即会显露出来。先生已来了三年,我没有听到别人称赞过你的本事,看来依是没有本事的。”毛遂反驳道:“我的本事没有显露出来,是因为你没有把我放进布袋里。若早有人把我放进布袋里,岂止是脱颖而出,而且是会像禾穗的芒尖那样,整个锥锋都挺露出来。”  相似文献   

2.
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选了19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  相似文献   

3.
谈“相人”     
“毛遂自荐”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了。当年平原君欲去楚计议合纵之事前,想从众多的门客中挑选得力随从二十人,但挑来拣去,只选中十九人,剩下这一个竟是左右选不合适,一时委决不下,这时毛遂毅然以国事为重,挺身而出,虽则受到平原君及那十九个捷足先登者的蔑视,也决计前往。岂不料在谈判出现胶着僵局之时,平原君苦无良策,  相似文献   

4.
散文《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里有这样一段话:“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该段中使用的“脱颖而出”一词,用法不当。“脱颖而出”本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未见。  相似文献   

5.
一、毛遂自荐:宣传自己,张扬个性毛遂,战国末期大梁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三年未得展露锋芒。时值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愿往。”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贤主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囊中,其锋芒亦现,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4,(4):18
正"毛遂自荐"我们可能常常听说,但"毛遂自刎"听过的应该不多。延伸考证往往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意料不到的东西。酷咖网(kuka.hnjy.com.cn)有更多意外之喜等着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他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一句,课本是这样注释的:“冠盖相属——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盖,装在车上遮日挡雨像伞一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开篇先作解题:平原君,指陈平原先生.习惯这样称呼,除去"君"的尊称之外,也有点对"卿相之侠"的联想.平原君赵胜,战国时代赵尉惠文王的弟弟,靠"招天下贤士"而"显名诸侯".  相似文献   

9.
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10.
阅读毛遂     
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而你,只是他众多门客中的一个,做了三年门客却不曾展示过自己的才能。秦赵一战,赵国大败。为解邯郸之围,平原君决定带领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去说服楚王结盟。十九个,他慨叹门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对这句话,课本这样注释“[冠盖相属(zhǔ]使者相连接。冠盖,指使者。”揣摩教材编写者将“冠盖”注为“使者”的依据是“冠盖”指使者的穿戴和乘坐的车子,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部分代整体。这样似乎也言之有理。但联系语境看,就有问题了。因为“冠盖相属”前面有“平原君的使者”作全句的主语,再将“冠盖”译成“使  相似文献   

12.
象虎     
齐湣王既取燕灭宋,遂伐赵侵魏,南恶楚,西绝秦交示威诸侯,以求为帝。平原君问于鲁仲连曰:"齐其成乎?"鲁仲连笑曰:"成哉?臣窃悲其为象虎也。"平原君曰:"何谓也?"鲁仲连曰:"臣闻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寿,一言九鼎”是中国人寿保 险公司的一句广告词,多年来,人们早已司 空见惯,耳熟能详,却不知道它误用了“一 言九鼎”这个成语。“一言九鼎”出自《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毛遂)一至楚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意思是“一句话抵 得上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很大。这个 成语用在这里显然不妥,这里应该用“一诺 千金”。作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信守 承诺,“一诺千金”正合此意。  相似文献   

14.
平原君身世与任赵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不太清楚和有歧异的平原君身世、平原君任赵相等相关历史史实进行了考证;对平原君为政对赵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论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毛遂自荐”中的谋士毛遂和赵相平原君,分剐以其大智大勇和慧眼识才而名扬天下,“毛遂自荐”也成为历史佳话。然而,人们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毛遂自荐”的成功和荣耀掩盖了“毛遂自荐”后的悲哀。  相似文献   

16.
春秋四名人:老子、孔子、左丘明、孙子。战国散文四大家: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四君: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17.
毛遂自荐     
此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期,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其弟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准备带二十名文武随从前往,但只选中了十九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站了出来,向平原君说:  相似文献   

18.
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一位下层门客,《毛遂自荐》一文中载有他与平原君的一段精彩对话: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  相似文献   

19.
毛遂之所以能一举成名,一在于非凡的谋略和过人的胆识,二在于敢于“自荐”的勇气。在平原君门下,像毛遂那样能够滔滔雄辩的人或许不止一个,但他们有的自恃“清高”,有的不愿“强出头”,不敢上门“自荐”,因而只能一辈子寄人篱下,在默默无闻中终此一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寿,一言九鼎”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一句广告词,多年来,人们早已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却不知道它误用了“一言九鼎”这个成语。“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很大。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显然不妥,这里应该用“一诺千金”。作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信守承诺,“一诺千金”正合此意。“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于国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