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一句,课本是这样注释的:“冠盖相属——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盖,装在车上遮日挡雨像伞一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句话:“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对“冠盖相属”课文作了注释:“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盖,装在车上遮日挡雨的像伞一样的东西……”在《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2期上,江苏的宓励平老师发表了《对高中语文课本几个注释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句话:“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对“冠盖相属”课本注为:“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盖,装在车上遮日挡雨的像伞一样的东西。……”这样注的理由大概是:冠,旧指仕宦的礼帽和礼服;盖,诚如课本所注,是车盖。这里运用借代手法,把冠盖释为使者,似乎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是,如果把这个注释放到句子中,问题就来了。  相似文献   

4.
《信陵君窃符救起》中有这样一句话:“平原君使老冠盖相属于魏。”课本对“冠盖相属”的解释是:“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6期钱智跃老师的《怎样解释“冠盖相属”则以下简称“钱文”)一文,认为“冠盖”之前有“使者”,两个“使者”连在一起就“重复”了。为了解决“重复”的问题,钱文把“平原君使者”作全句的主语部分,把“冠盖”作谓语“相属”的状语。我认为这样理解也是不妥的。尽管‘孜今’作“相属”的主语是通顺的,但“冠盖”作主语更安当、从语法角度来看,是主谓结构的,语义的重点落在谓语…  相似文献   

5.
说“让”     
《信陵君窃符救赵》里有这样一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用这个“让”,是当时的口语,应读rang,《说文》里还没有收“嚷”字,司马迁当时用“让”是不错的。豫北方言里有这个常用词嚷rang,“责备”的意思,例如:“我怕他嚷,没敢去”。  相似文献   

6.
《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一句,课本注:[不属(zhǔ)]不相类似。将“属”当作“类族”的意思讲了,我以为是不对的。“属”字读音有二:一是读作“  相似文献   

7.
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一位下层门客,《毛遂自荐》一文中载有他与平原君的一段精彩对话: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古有‘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画地为牢’的事例,这都是诚信的金科玉律。”在生活中,像这样把“一言九鼎”理解为坚守约定、诚实守信的情况不胜枚举,而这种理解是有悖于此词的原义的。“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昭王十五年,秦国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 3 4页 :“贞观年间 ,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玄奘“取经”怎么会是“使者”呢 ?玄奘是“使者”$河南省郑州市育德中学@张福华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了《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文。其中有这么一段——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最后一句,与课本配套的教参是这样翻译的:“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由此可知,在“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中,“之”是以第  相似文献   

11.
辨疑二则     
一、胁服夺其官(高中语文第四册《书博鸡者事》)课本注“胁服”:“受威胁而屈服”,我以为不妥.文中说:“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从整个句子看,这是一个主动句,全句主语“使者”统摄“逮守”、“胁服”、“夺其官”三个谓语,连  相似文献   

12.
毛遂自荐     
有一句俗话说“是金子总会闪光”。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毛遂自荐”,指的就是这样一件事。中国古代战国时候,越国都城邯郸被强大的秦国军队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为解救邯郸,赵王想联合另一个区域大国楚国共同抗秦。为此,他派亲王平原君到楚国游说。平原君决定在门客中挑选20个文武双全的人跟他一起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平原君挑来挑去,只选出了19个人,别的人不是没有口才,就是武艺太差,平原君感慨万分,说:“唉,花了几十年,养了这么多门客,如今连20个管用的人也挑不出来,全才实在太少了。”这时从后面角落里传来一个声音:“公子看,我能…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乱易整,不武。”课本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查《古代汉语词典》,与本文有关的义项是这样解释:“武,指使用武  相似文献   

14.
王华  王燕丽 《河南教育》2009,(11):46-46
开篇先作解题:平原君,指陈平原先生。习惯这样称呼,除去“君”的尊称之外,也有点对“卿相之侠”的联想。平原君赵胜,战国时代赵国惠文王的弟弟,靠“招天下贤士”而“显名诸侯”。这是见之于《史记·游侠列传》的记载的。题跋,这里只是借用,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多篇记叙战国时代门客活动的文章,许多门客的故事也为学生所熟悉,源于这些故事的成语典故,更是广为流传.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散见的门客事迹,激发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现在本文对门客的有关问题作点介绍.战国时代有权势的人家供养许多门客为自己服务,这叫做养士。投靠了主人的“士”又叫“门客”、“食客”、“舍人”.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至食客三千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取“食客门下”(亦称“门客”)毛遂等二十人去楚国订立合纵盟约,而当楚王  相似文献   

16.
一、胁服夺其官原句:“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胁服,课本注作“受威胁而屈服”,这就把主语看成了“守(太守)”。其实,它和“逮”、“夺”的主语都是“使者”。胁服,乃  相似文献   

17.
思佳 《学习之友》2009,(4):29-29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遂(平原君门下的食客)自荐时,曾就锥子与布袋问题同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展开过一场争论。平原君问他:“先生到我这儿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处在世上,如同锥子放在布袋里,锋刃立即会显露出来。先生已来了三年,我没有听到别人称赞过你的本事,看来依是没有本事的。”毛遂反驳道:“我的本事没有显露出来,是因为你没有把我放进布袋里。若早有人把我放进布袋里,岂止是脱颖而出,而且是会像禾穗的芒尖那样,整个锥锋都挺露出来。”  相似文献   

18.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相似文献   

19.
奥运使者     
“使者”一词,大多被解释为奉使命办事,如传递信息,信件,甚至是一种希望,像“外交使了”,当今天下,也将盛事的缔造者和梦想的传递者冠以“使者”的称谓。  相似文献   

20.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