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畲族至迟在隋唐之际就已经形成于闽粤赣边区,有鲜明的民族性格、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族群意识。随着客家先民大量入迁并与之杂处,受封建统治势力欺压和占统治地位的汉文化影响下,畲族被迫"汉化",族群意识削弱直至丧失。新中国建立后,畲族族群意识复苏。这种历史流变反映出了客家与畲族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赣、闽、粤边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理区域和社会空间,有着特殊的区域人群和文化。这里既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也是畲族人口最多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畲族与客家人及其先民共生、共聚、共融,为赣闽粤边区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共同打造了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由此,赣闽粤边区的畲族与客家及其相互关系,也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源于身体活动,生产劳动、祭祀神明的活动仪式和军事训练,其主流是来自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畲族、瑶族等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民俗体育文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移民文化特征,客家先民具有崇文重教尚武的习俗。  相似文献   

4.
客家山歌与畲族山歌在演唱场合、内容、唱法等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由于客家与畲族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个大众文化传统的不同部分,它们之间又必然地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客家山歌与畲族山歌的相互融合,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一般意义上说,汉族客家是历史上“司豫移民”在战乱中由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东一带原畲族聚居区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系,是畲、客文化互动的结果。近人称说客家话的都为“客家人”。在客家民系形成、壮大的过程中,畲族在血缘关系、客话的产生及农耕习俗等都曾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有的论著仍偏面强调所谓“客家文化优势”“同化”畲族的“强势”效能,有违历实。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阐述畲族对客家及其文化特征形成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纠正畲中“混入客”、畲族“说客话”及向来“刀耕火种”诸说的偏颇。  相似文献   

6.
宁化石壁地处赣南闽西交界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历史上客家先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与再迁出发地,见证了客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是客家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地域性标志。客家文化应由"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后客家文化"三部分组成。作为"客家祖地",石壁集中体现了"前客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漂泊中的宗法文化、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客家"论者否认血缘文化在客家形成过程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7.
对弘扬客家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先民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有显著特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具有地域性、农耕性、亚商业性、多元性等特征,弘扬客家文化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应采取有效途径,弘扬客家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相似文献   

9.
客家节日     
客家有其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一些"泛中国的节日"。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述客家地区庆祝新年、清明、端午、鬼节、中秋等节日的基础上,探询这些仪式在客家核心地区是否普遍存在,以及其他汉族或非汉族族群是否也有相似的模式。最后用客家文化和畲族、瑶族甚至和壮族文化相融合所产生的文化来解释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10.
“客家先民”之先民——赣南远古土著居民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在北方汉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曾先后生活着古越族和山都、木客等土著居民。他们受北来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而逐渐被同化,最终成为了客家民系的一因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客家先民"。  相似文献   

11.
畲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与歌俗活动。畲族民歌反映了民族的起源与图腾、生态环境与劳动以及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社会教育等文化背景。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唱畲歌的人越来越少。如何抢救与保护濒临危机的畲歌成为了当务之急。基于此,经过对畲歌的研究与采风,提出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以期能为畲歌的传承尽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客家山歌与我国其他民歌相比较 ,具有歌词通俗易懂 ,曲调音域较窄 ,使用地方方言衬词的习惯等共性 ;从客家山歌的个性看 ,歌词结构严谨 ,曲式结构平衡 ,使用装饰音 ,有细腻、婉转、优美、真挚的感情风格。客家山歌与外国民歌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异。客家山歌必须吸收一切民歌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畲族民歌是畲族民众伟大的文化创造.从民间艺术维度入手,将其置于民间艺术与艺术批评双重视域下,关注其自身的特点、艺术创作与艺术的过程,以及民歌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可以使人们对于畲族民歌与畲族民众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获得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浅谈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文化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赋予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模式主要有家族的传唱传承、民间艺人的演唱传承、专家学者的研究传承,可通过建立全民参与的保护机制,对客家山歌加以创新保护、对客家山歌文化载体的保护、鼓励山歌走向市场等途径,对客家山歌文化实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多彩的民间歌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其族史发展历程中,土家先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和外族进行着顽强的抗争,这个过程中土家族先民强烈的生存意向和行为象映像文件一样深深地刻进了该民族多彩的民间歌舞行为中。本文拟从生产劳动、征战和祈佑等土家族族事行为的三个主要方面,对土家族歌舞的生存意义进行研究,以作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16.
尝试用田野调查法、走访法、资料查找等方法,结合客家学、音乐学、社会学等学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首先分析梅州客家山歌的现存状态,进而寻找新时期梅州客家山歌面临困境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提出传承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7.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因此也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其艺术风格独特、旋律优美、题材广泛,意境含蓄、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形象鲜明、韵脚整齐。文章浅析了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旨在让更多人能清楚地了解客家山歌,并促进客家山歌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更多的专家学者能进一步探究博白客家山歌这一瑰丽的民间音乐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特定的多元文化基因塑造出朗朗上口的艺术特色,客家山歌融入视唱练耳教学,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内涵和多元传统音乐特色,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文章从音准练习、节奏练习、视唱练习三个方面融入,改变原教材多西方少传统的缺陷,丰富了教学内容,植根侨乡因材施教,提高兴趣传承客家文化,延伸海外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9.
贺州客家竹板歌,是流传于贺州市客家地区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说唱曲艺,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源于古代中原,与南方各土著民族交流、融合,经过长期演变、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地方特色.贺州客家竹板歌,明显整合了瑶、壮和其他汉族支系的民歌元素,曲调优美动听,别具一格.传承、发展、保护客家竹板歌,符合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大力建设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客家民俗作为一种特色资源的民间文化,它承载了厚重的客家历史。民俗文化是乡间社会环境影响下的社会个体和群体创造的,它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女性婚姻思想的内在实质。客家山歌、哭嫁歌、宗法意识等民俗视阈反映了客家女性婚姻思想,客家民俗与客家女性生存地位有着重要的深层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