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马明新 《新闻世界》2012,(8):278-280
“80后”一词开始用于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涵盖了整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如今悄然步入而立之年,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就媒体中“80后”怀旧现象做了简单介绍,并对此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怀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青春文学、玄幻文学在图书市场大行其道,颇受欢迎,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就这两种文学体裁,谈谈其选题开发的方向与策划的要点。青春文学的策划细点分析此类图书的策划主要点在于:一是紧密抓住青春的主题,多结合青春的话题进行论述;二是所策划的此类图书,  相似文献   

3.
以创办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青年文学杂志《萌芽》,六年时间发行量飞速攀升,创造了从1万份上升到22万份的销售奇迹。继去年萌芽杂志社与浙江文艺出版社合作出版“萌芽青春文学丛书”获得成功之后,今年再次推出“萌芽小说族”丛书,并旗帜鲜明地称之为“文坛80后”,在国内第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图书市场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文学家是一代青年人的偶像,当时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十月文艺》、《花城》等,动辄有上百万的发行量,这一切都印证着文学图书市场曾有的辉煌。那么,当下的文学图书市场状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邱建果 《出版参考》2005,(1X):15-15
定位在青少年书刊出版的21世纪出版社,专注于网罗打造不同流俗的“青春文学”和“幻想文学”作品,被誉为“青春文学”和“幻想文学”的出版重镇。  相似文献   

6.
唐妍洁 《新闻世界》2013,(9):148-149
信息革命伴随着“80后”的成长,当“80后”遇到微博,一种叫做“微博控”的现象越演越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简析“80后微博控”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建立了信息化尝试物流网络的行业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图书市场也应加快信息化物流网络建设,它是促进我国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措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有关研究室与地方发行企业联合组建课题组,重点研究“建立中国图书市场信息化物流网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该课题研究成果适用于出版集团或发行集团建立集团内部的信息化物流网络,既可包括出版社、新华书店批发店和基层销售店,也可以吸收以各种形式加盟集团的其他书店。这里发表的是该课题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即《“中国图书市场信息化物流网络”的可行性分析》,以供有意建立信息化物流网络的单位参考。此外,“中国图书市场信息化物流网络实施方案”,经山东省新华书店系统试行后出台。  相似文献   

8.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①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dE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  相似文献   

9.
今年图书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就是青春文学的衰落.随着"80后"标签的日益失色,在很多新锐作家加入"80后"作家群体的同时,同样多的"80后"成员纷纷选择了告别这个群体.  相似文献   

10.
作家富豪榜:我有这么多钱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闻周刊》2006,(48):12-12
《财经时报》公布的一张“中国作家富豪榜”,引起广泛关注。在这个榜单上,余秋雨、二月河和韩寒分别以1400万、1200万和950万位列“富豪榜”前三甲。而另外25位上榜“作家富豪”中,还有郭敬明、张悦然等年轻的青春文学作家、文学实力派作家王蒙、陈忠实、贾平凹、余华、莫言等人和近年来靠《百家讲坛》跻身“富人”作家行列的易中天、刘心武。  相似文献   

11.
赵亿 《新闻传播》2010,(5):42-43
调查显示,“80后”的阅读兴趣呈现出广泛性与多样性、娱乐性与消遣性、社会性与实用性的特征。这一阅读兴趣给整个图书出版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和变革。由于“80后”的阅读兴趣存在很多的误区.这也导致了图书市场在迎合他们的阅读兴趣、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陷入了畸形发展的境地。因此,图书出版业在市场运作中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有计划性地对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青春文学、玄幻文学在图书市场大行其道,颇受欢迎,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就这两种文学体裁,谈谈其选题开发的方向与策划的要点. 青春文学的策划细点分析 此类图书的策划主要点在于:一是紧密抓住青春的主题,多结合青春的话题进行论述;二是所策划的此类图书,应针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多元阅读需求而进行,关注青春期男女群体的一切问题;三是以文学的体裁形式,对青春话题或青春期中的阅读兴趣予以解读并表现出来. 在总体的读物风格上,存在着两方面的特色:一是以叛逆传统、昭示自我、突现个人性情风色、接近所谓新新人类的话题与言辞风格组编稿件;二是以注重传统、维护传统、遵从传统、突现传统的宁静之美与和谐之韵等为标准来运营选题,形成相应的图书,多在于对文学经典、严肃文学的开发上.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曙光初露的清晨,在昨夜的曾经辉煌中,中国文学出版业这匹驮载着“缪斯”、“安泰”,驮载着“关关雎鸠”、“大灰狼”的老马又走向了新的千年。 我们该如何描述新千年之始的文学出版业呢?是重现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还是悄悄地留在图书市场的边缘,给理想寻找一个锚地? 我们应当面对这个现实,那就是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T技术的广泛使用,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关注点的转移,兴奋点的泛化,使得文学这个曾经处于关注中心的幸…  相似文献   

14.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15.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北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  相似文献   

16.
青春文学出版:明星制造下的商业主义陷阱据开卷书业2005年六城市书业报告显示.中国读者的阅读年龄呈年轻化趋势,集中在19岁到24岁之间。这也许是近几年青春文学图书畅销的原因。韩寒2000年出版的《三重门》是“80后”青春文学的滥觞,借助于张悦然、郭敬明、李  相似文献   

17.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史家历来称颂“汉唐盛世”,而以“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为代表的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政风最佳的时期。唐代享国289年(618—907年),习惯上称300年。这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葆有天下是比较长久的。唐朝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美术出版起始于70年代,繁荣于八九十年代,比文学出版要晚得多。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国民党退守台湾的前20年,台湾的美术出版仅有几份短命杂志和一些极其零散的不成规模的书籍,如1945年由大陆赴台的木刻家黄荣灿主编的《新创造》,仅一年就夭折了;1950年由何铁华主编的《新艺术》,不到几年也停刊;1956年和1970年分别创刊的《美术》、《美术杂志》都免不了这条短命的俗径。这期间,虽有“五月”、“东方”的艺术造反,但终究没有促成台湾像样的美术体制,其中当然也包括美术出版。因而“五月”、“东方”画会中的不少成员也都纷纷流散欧美,另寻艺术发展之土壤。这种美术出版的荒芜状况,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相应的美术人口和设施没  相似文献   

20.
出版社树立市场意识后的行为跟进,实质上就是出版社图书市场营销战略的开始,也是出版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出版社图书市场营销的战略战术已成为诸多出版社的行动指南。成为这个指南急先锋的当推“营销策划案”的形成和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