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科研困境主要是工作负荷大、科研主动性有限、项目来源有限和科研成果较少等.高校科研团队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辅导员也为科研团队带来了结构多元化和知识共享与创新.根据知识共享SECI模型,建立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辅导员知识共享模型,为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寻找到一个知识观的路径,并从知识、项目和人力资源三个管理角度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寻找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创新气氛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气氛维度的研究,尝试提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的新的维度:教师风格、参与保障、目标认同、创新追求与支持,以此来更有效地描述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同时,在提出以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行为来衡量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创新气氛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根据所提出的概念模型提出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管理对策,为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术团队是一种知识的创造、应用与传承的组织,其知识创新、转化及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构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学术团队中知识管理的特点,研究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知识管理功能,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促进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隐性知识保护与知识分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保护机制是对内部成员所拥有的可以显性化并且能够分享的那部分知识进行保护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建立相应的知识所有权制度鼓励成员进行知识分享。隐性知识保护与知识分享并不矛盾,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明确并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对其科研创新和知识产品的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从团队制度、组织和文化三方面协调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由学术带头人、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等多个主体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从微观视角,建立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单个主体的刺激—反应模型,指出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揭示了单个主体的运作机制;从宏观视角,建立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多主体交互合作的回声模型,揭示了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合作机制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浅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核心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科研创新团队要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要培养并完善核心能力。文章通过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核心能力的研究.阐述其内涵和确立依据.从建立自学习机制.开发人才资源,加强创新,形成良好的沟通等方面.提出培养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建设科研团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释学习型组织理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探讨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建设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启示与意义,并提出了选好科研团队领导者,汇聚科研队伍、优化内部成员结构,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建立团队内部激励机制和知识创新机制等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生产新模式下,基于协同作战的团队科研模式正在成为主流。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重要的协同创新主体,面临破除“四唯”评价导向后如何立新标的问题。已有研究在多维度、多元化的分类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存在不足,也存在评价体系各维度之间因果逻辑关系不清晰的问题。本研究以涉农高校为例,基于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凝练了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共性特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评价的战略目标、创新能力和水平、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维度,各维度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相互促进的因果逻辑关系。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PDCA循环的高校科研团队评价模型,提出高校科研团队评价体系的改革路向、关键步骤和重点举措,以期为建立导向正确、分类科学、多维度与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现状和效能水平,与广东省建设“幸福广东”和广州市打造“首善之区”的创新型城市建设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通过分析广州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探讨影响广州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为广州市高校建设突显区域文化特色、满足现实社会需求、着眼国家未来发展的创新型科研团队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来自于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的362份有效调查问卷,从知识特性、情境特征、知识源特征、知识接收者特征四个方面研究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民办本科院校科研团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本科高校缺少科研组织、团队以及科研氛围,导致了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方向定位模糊、学科知识积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现状得出,必须通过"内培、外引和联合"方式组建科研团队;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团队科研能力;完善并推行评价考核和淘汰机制,以不断提高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团队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很多教学研究型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正遭遇着教学与科研冲突的窘境.通过对某省6所教学研究型高校中500位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抽选50位青年教师进行面谈,发现教学研究型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理念和现实有较大冲突、教学和科研严重脱钩、缺少学术团队和职业幸福感不强等问题,可通过理顺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内在结合、打造稳定高效的学术团队和拓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来实现教学与科研二者间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文科科研团队是新时代高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推进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抓手,但目前高校文科科研团队建设存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团队构成不合理且不稳定、团队规章制度不完善、忽视团队精神文化建设等问题。新时代高校文科科研团队建设需要从文科科研规律和我国文科科研实际出发,围绕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以实质性合作为目标、重视青年科研团队建设、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营造自由宽松的团队发展环境和氛围,推动文科科研团队建设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激励机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高校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步伐,还是有效开展科研管理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通过采取有效的目标管理,做好内部绩效考核工作;提升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的素养,完善领导机制;实行分层次分类激励,准确把握激励的量和度等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制度差别性利益是通过理性选择模式而发挥效用的。高校科研团队适宜性的制度设计,应基于制度差别性利益理论。通过提供具有影响力的信息与奖罚机制,协调科研团队集体利益实现和个人策略选择的关系,可以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资源配置效率与X-效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立和发展,各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各项科研奖励随之而来。由于高校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在科研奖励的分配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影响科研团队的正常发展。因此,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奖励制度,并进行完善,对于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领导力是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分布式领导”为分析框架,以3 个科研团队为案例,呈现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领导实践现状,探讨了领导力得以分布的条件与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科研团队对“跨界”(学科边界、范式边界、代际边界)与“创新”的追求是领导力分布的内在动机,领导力分布主要通过形成共同目标、责任与表现监控、资源支持与分配3个环节进行。高绩效团队中领导力在3 个环节均实现了分布,中低绩效团队中领导力仅在部分环节实现分布或未实现分布。我国大学科研团队领导力分布的困境在于大学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冲突,以及中西管理文化的差异或融合。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某“985工程”高校劳动合同制科研助理岗位的申请和审核机制作为切入点,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抽取大学、学院、教师和科研助理这4类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探索前三方在聘用科研助理时所持的立场、动机和诉求,研究“首席研究员制”下高校科研过程的变革。研究发现,科研助理的聘用问题折射出高校建立的以“首席研究员团队”为典型制度特征的科研过程新样态;对科研过程的全流程审计制度激化了教师个体之间的竞争;通过劳动合同制的方式聘用科研助理,既改变了科研团队的构成方式,也给知识生产过程所要求的学术合作带来挑战;多方利益相关主体需要在新处境下做权宜调整和科研管理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博士生主要通过个体独立自由探索和团队协同合作两种方式进行科研创新。在博士生培养实践中两种方式常常同时开展。为提高两种方式的协同效应,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采用问卷法对全国787名博士生进行调查,根据科研方式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协调并重型、依托团队型、独立发展型、消极被动型,并结合网络嵌入理论和知识共享理论分析其创新能力。结果表明,网络嵌入性对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博士生的内外部知识整合在其网络嵌入性与创新能力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类型博士生的创新水平和机制模型存在差异。协调并重型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和知识整合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且其创新能力模型发展路径最为丰富。故建议兼顾个体模式和团队模式的优势,把握两种科研训练方式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影响的不同机理,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利用知识资源,同时优化团队网络范式,促进外部知识资源的有效内化。  相似文献   

20.
对跨学科知识转移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总结高校科研团队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特点,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高校科研团队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平台与途径。在此基础上,围绕着制度体系构建、成果评价导向、拓宽交流渠道、营造创新氛围等几个方面提出高校科研团队跨学科知识转移的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