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本思想是一种重民、爱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最精彩部分。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民本观”,它是统治者的用民之道和御民之术。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政治实践,是民本本位在当代的真实回归。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有"保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但传统等级制度下的民本思想实质上是"使民之道".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以人为本,必须打碎等级桎梏,解放民本精神,破除官本位意识,实现人的独立平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重民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群众观的核心范畴,其在与民本思想互证、互补与互融的同时,更对民本思想有着统摄作用.重民思想由重人思想派生,重人思想不仅仅派生重民思想,还派生重君思想,以人为本不仅仅通向民本,更通向君本,民本始终从附于君本.先有重人重民思想,后有民本思想,重民思想较之民本思想具有更宏阔的解释力,其在实际政治运行中的实现程度远远高于民本思想的实现程度;因为民重,才有了重民思想的发生,关于民本的各式言说是对重民思想的多面相表达,重民思想长期存在并作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多重领域,影响深远弥久.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渊源。科学发展观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精华,同时又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它是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主流,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与治民之道,其最终取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表现在政治方面是重民意,在经济方面是重民生,在思想方面是重教化.儒家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的实际运作具有深刻的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儒家民本思想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民本思想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其核心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毛泽东民本思想依然有其特殊价值,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并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代中国之"官僚腐败问题"。当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在认识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挖掘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在我党已然转变成为执政党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论相结合的产物,"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不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且亦立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上。传统民本论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内涵上有差异,在形式上具有同构性。传统民本论具有神秘性、否认民能自治以及忽视个体权利等特征,因此,当我们利用传统民本论这一政治文化资源建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时,我们应该将理性化、民能自治和公民权利等精神注入其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惟邦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作为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历来并无异辞。“民贵君轻’”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民本思想的发展虽历经曲折,但“重民”几乎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一直高唱的主调之一(“损上益下”、“民体君心”、“民水君舟”、“民主君客”等重民论断不胜枚举)。“重民”实践方面.则强调“富之”、“教之”。如“财散则民聚”、“制民之产”、“无夺农时”、“有恒产者有恒心”等主张,对于当今民本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实践及理论研究.仍具有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周之际,时至晚周,社会政治模式的大动荡,大改组,促进了以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为代表的民本思想的高涨。孟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系统而完备地创立民本主义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先贤尤其是老子、孔子的重民思想,又从新的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使其宗旨更明确,措施更具体,尤其是在君民关系方面,突显“民”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将民本主义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0.
丁伟民 《考试周刊》2012,(57):27-28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它承认、重视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坚持以人为本地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儒学理论家和遵循儒学的实践家,大都将民本理念作为治国的一条主线。尽管在实践中,民本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这种思想本身,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个清醒的统治者都应该懂得,一个政权的获得,首先要合民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更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是要垮台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民众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关键作用。这便是从儒学民本或人本思想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民为邦本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运动实践证明了民为邦本思想是国家政治统治、政治管理的重要思想。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原因,其局限性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而,必须在批判继承传统民为邦本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与健全社会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这正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化现代化的过程。促进二的合理互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融合的桥梁,更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理念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政治哲学的精华,它对政治理念和政治思维的影响是深刻而长久的,人们时时处处仍可见其余绪,其务实精神和辩证思维尤值称道,借鉴意义自不待言。一般否定是不足取的。但民本思想毕竟是专制主义时代的产物,其历史和和阶级的局限性在今天已暴露无遗,消极影响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已有所彰显,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批判的分析,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摒弃其专制性的糟粕,使之成为当代德治思想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必然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将其落实到实处。这就必须认真分析这一重要思想的障碍因素。这些障碍因素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也包括旧的发展观念、执政理念、教条主义、单向思维和民粹思想。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在新一轮解放思想中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哲学基础和价值目标,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不仅与“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而且是重要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民本思想体系中,"立君为民"这个命题处于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从历史过程看,"立君为民"观念的产生早于"民为国本"观念;从理论价值看,"立君为民"是"以民为本"的终极依据;从思维逻辑看,"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是"立君为民"的推论;从影响范围看,"立君为民"比民本思想的其他命题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这个命题从政治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即国家、社稷、君主皆为民而设.是否认同"立君为民"是判断是否属于民本论者的最重要的尺度.  相似文献   

18.
桐城文化中的爱民思想体现在吁求统治阶级爱民、重民和贵民等方面,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贵,使"君—国—民"之间形成并保持一种良性的持续互动关系。桐城仕宦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地位,提倡爱护和厚待民众。桐城仕宦认为设君为民,民贵君轻,君臣有共事之义,而非臣之食禄为受君之恩之主从依附关系,这种共事之义的内涵是臣子匡正君主过失,利江山社稷,使百姓安居乐业。桐城诸贤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贬抑男权,褒扬民妇,既宣传"女胜儿"思想,又颂赞"女君子"形象。其对待妇女之态度不以富贵为尊,而以思想品德上之"贤"来打破以政治上之"贵"和经济上之"富"为特征的阶级地位之不公,推举"惟贤者为尊"。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蕴,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践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为“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进而达到“革命”与“民生”目标的融合与实现.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关怀的一面,又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