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是晚唐时的一位杰出诗人,在古典诗歌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爱情诗、政治诗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他的"无题"诗更具特色.本文从成因、概念、内容、意象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无题"诗,旨在加深对无题诗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说理诗创作在五四说理诗风气中具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具体的作法"这一诗学观念不仪在新诗诗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初步回答了"以诗说理"、"抽象的材料入诗"这一诗学课题.  相似文献   

4.
在宋初的诗坛上,潘阆诗名早著.然而历来的文学史与诗歌史多衍刘克庄、方回之论,将其类归为晚唐体诗人,这种类归有粗略之嫌.诗歌在潘阆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他的诗在宋诗演进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潘阆是一个自我意识颇为强烈的诗人,他的诗写出了自己的心态历程,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自我形象.其次,潘阆为诗推崇贾岛苦吟的创作态度,具体表现为"搜疑沧海竭"与"诗须字字清".第三,潘阆为诗追求"诗无入俗章"的新变,主要表现为创作方法上的以议论为诗,他的诗歌因此寓含了丰富的理趣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史上的农民诗人刘章,是承德地区继郭小川之后升起的又一颗诗星.他的诗由广泛意义上的"人民性",即家国情怀、人文理想和自然的放逐,以特有的方式诠释着祖国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昂扬向上的精神.他的诗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带有古典诗歌尤其是乐府诗的特点,构成了"白而不白"、鲜活如画的美妙意境.他的诗以乡情诗、农事诗为主,体裁上在汉俳、古韵新声诸多方面作出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艾青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诗产生格律,不是格律产生诗."提倡写诗要绝对自由,追求诗的散文美.他写诗最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联想、夸张、拟人化和警句等.  相似文献   

7.
星疲月倦觅归程,幽咽虫鸣似诉心.客满中宵妻未寐,灯明午夜母常颦.心萦杏圃情怀重,梦入桃林雨露深.百岁育人成伟业,莫辞瘦骨渐嶙峋.这首诗名曰《夜归》,你猜作者是谁?他自号"教头",又常有"雅兴"吟诗作对,且内容多关教育,因而人们称他的诗为"教育诗".他,就是衡阳市教委主任周克皓.  相似文献   

8.
严粲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在其<诗>学著作<诗缉>中,他从<诗>的体例,对<诗>六义的认识和<诗句>对举几个方面来进行他的"以<诗>言<诗>",把<诗经>身上的经学性和理学性的"色彩"进一步削弱,故该书有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宋朝众多<诗>学著作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风不复存在,大诗人杜甫开"诗世界",即开创"宋调"先声;中唐韩愈进行诗歌解构,颠覆盛唐诗已有的艺术规范;晚唐杜牧继承杜甫、韩愈开创的新诗风,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成为了开"宋调"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人严羽概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宋型诗要素在他诗歌创作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在诗中大量用典;在自己诗中加注;好在诗中用奇字僻词,化用经学语句.杜牧"以才学为诗"的形成.与其个性、家学、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周光体"的魁首.陈衍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作为诗歌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但他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并不是同样看重的,受清代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影响,陈衍真正推崇的还是"学人之诗".  相似文献   

12.
评孔融诗     
孔融<杂诗>二首较有成就,为东汉诗坛增添光彩.<离合诗>和<六言诗>仅以"首创"在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临终诗>则逼真地反映出他临难之时的思想情感.总体上看,孔融诗思想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这种另类禅诗,从正面揭示王维复杂心理世界,风格近似白居易宗教诗,是王维诗作当中不常见的.王维不是"诗家佛陀"、"诗家菩提",而是一个普通"学佛者",一生都没能解脱,他只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情怀的儒士文人.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他针对有人认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一观点,从文学研究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指出中国诗和西洋诗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6.
史料证明孔子删诗说难以成立,孔子与<诗>的关系是编辑关系而非著作关系.孔子编辑<诗>的标准除了思想内容之外,还有美学标准,并注重知识性.其编辑思想自然脱离不开他一生所极力倡导的"仁",并体现出中华一统的思想.孔子对<诗>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去其重"和"正乐".  相似文献   

17.
在《诗经》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博采众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明确提出"废《序》言《诗》",主张"以《诗》说《诗》",求《诗经》的"本文本意",为后人从文学地理视域解读《诗经》文本打开了巨大的空间.他抛弃小序和《诗谱》比附政教、以美刺言《诗》的做法,在《诗集传》中用"地域界定+风俗考察"的方法解读《国风》,将地理视角贯穿于对具体诗篇、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中,并在《诗集传序》中提出文学与地理之间"物-人心-诗"的关系链条,直接影响了宋末的王应麟.  相似文献   

18.
在"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李白的心目中,美丽的皓月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李白把他对客观抽象的真切感受和自己的主观情感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了明月这个美的形象,唱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一生的境遇使他诗中的明月形象一方面表现出一种豪肆狂放的性格和精神,另一方面也流露了一些消极颓废的情绪,这正是一个孤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人生观的局限.随着李白人生奋斗历程的变迁,他笔下"月"的意象有八十多种类型,李白心中月与自然月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可以说明月使李白在诗的国度中更加璀灿.  相似文献   

19.
<独坐敬亭山>的"独"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相似文献   

20.
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新生代"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所谓的"新生代"主要是指以九叶派诗人为代表的年轻诗人群.唐湜对他们大多数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由此产生了"合流"诗的艺术主张.他的研究对于九叶诗派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