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这初中一阶段,不少老师和家长会发现,原来在小学乖顺听话的孩子突然间变得执拗起来,逆反心理严重,经常发"无名火",甚至顶撞老师、家长,即所谓有了"犟脾气"。那么,这些"犟脾气"是怎么产生的?老师及家长又应如何合理疏导、引导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呢?一、"犟脾气"如何产生首先是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初中阶段孩子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大人,他们对世界、对人生有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时的孩子不喜欢大人的说教与唠叨,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小孩一样训斥,特别  相似文献   

2.
陈建翔 《学前教育》2007,(1X):30-30
<正>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经常采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那就是希望和孩子"说理",希望依靠道理、依靠说教让孩子服从自己。这本身没有错,但是一定要警惕。警惕什么?一来,仅仅依靠"说理"教育孩子是不够的,事情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无效的,"说理"在大部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今日中国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而且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问题父母。父母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让孩子真正改变,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下一代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期盼。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为什么希望把"婚姻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成长的烦恼     
李亚男 《家长》2008,(6):6-6
孩子的烦恼,就是家长的烦恼,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的烦恼加倍"送"给家长。因此,孩子的"成长的烦恼",也是家长的"成长的烦恼",更何况家长本来也在"成长"——成长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家长——这就算是成长所必须的代价吧。  相似文献   

5.
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尖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尖子"。但实际情况常常是,孩子学习中上游,说好不好,说差不差,就是拔不了尖。相信有这种感受的家长大有人在,看看别人家的"尖子生",只能投以羡慕的目光。其实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差别不大,为什么有的孩子成绩突出,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平平呢?教育学家把其归咎为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也就是常说的生活和学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先生笔下曾经谈到过扼杀儿童的两种方法是——"捧杀"和"棒杀"。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所谓"棒杀",无外乎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操之过急。相信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爱成为孩子不幸的罪魁祸首,可是,当"捧杀"和"棒杀"以爱的名义落到没有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时,这"捧"这"棒"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让孩子"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7.
<正>许多家长都有被老师"告状"的经历,由于孩子在校近期或某方面表现不好,老师将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我们暂且称它为"告状"。当您的孩子被老师"告状",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有的家长可能会想:这熊孩子,又不听话了。于是回家之后,轻则骂,重则打。还有的家长开始苦口婆心和孩子说道理,道理说了一筐又一筐。开头几天,效果还不错,但是没几天又恢复原样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表现那么棒,看着自己这个不求上进的孩子,家长们开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升孩子的责任感、拓展他们的经验,幼儿园会布置一些"亲子小任务"让孩子回家完成,形式有手工操作、材料收集或交流后的书面记录等。面对"亲子小任务",不少家长认为"太难了,孩子做不来,家长吃不消"、"孩子越帮越忙"、"我从不管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独立"……幼儿园的亲子小任务似乎成了家长的负担,这并不是幼儿园教育的初衰。那么,让我们一起试试"完成任务五步走",在愉快的氛围中和孩子一起进步!  相似文献   

9.
从教师的疑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一聪明、帅气,学习了很多"知识",但一一的"人际交往"和"自然探索""创造想象"存在不足。家长或老师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生文武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优势势能的,一一就是一个优势势能突出的孩子,从案例中。  相似文献   

10.
家长与孩子交流,或表扬、或批评、或指导、或期待,用语要亲切、清楚、干净利索,这样家长的话语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并接受。但有的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语言不太"利索",往往在对话结束时带有一个伤害孩子的"话尾巴",这会让孩子难过难堪。不信你听——  相似文献   

11.
正时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犟,问他们什么也不肯说,更别奢望他们会对自己倾诉了。我认为,家长首先应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听孩子说话?家长总以自己很忙为借口,但是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了吗?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尝试敞开心扉,却常常倾诉"无门",他们就会关闭心门,不再与父母交流。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倾听是迈向"教子有方"第一步。有一本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书,名字是《窗边的小豆豆》。  相似文献   

12.
"80后"曾是饱受争议的一代,随着更具争议的"90后"、"00后"的出现,渐渐淡出。当"00后"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才发现,"80后"中一部分人已为人父母,作为孩子的家长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80后",他们普遍有着高学历,有着自己的育儿观念,他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又会和班主任碰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目前接触到"80后"家长的还只是小学低年级段的班主任,可供参考的经验并不多,希望我们对这一群体的特别报道,能给已经或即将接触到"80后"家长的班主任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宋继东 《辅导员》2013,(24):8-11
<正>据报载,美国一位年轻的母亲因幼儿园老师教自己的孩子认识英文字母而向法院起诉。这位母亲认为,当她画出圆圈,孩子可以说是月亮,是鸡蛋,而一旦教孩子这是字母"O",想象的翅膀就被剪断了——结果,这位母亲胜诉。胜诉的背后,传递给我们这样一种理念:想象的翅膀,淳朴的童心,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希望每个孩子能自然成长,而不要过早地受到"先导式"教育的干扰。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抱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子女不是一件易事.下属不得力,可以辞退;领导合不来,可以辞职;朋友不投缘,可以绝交;客户难伺候,可以不做这单生意.可如果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别无选择,不能逃避,必须认真对待. "伐兵攻城"不如"伐谋伐交" 教育子女难在典型的不对称,如果和孩子"开战",你输了是输,孩子输了你也一样输,所以家长没有赢的希望,只有"和棋"才是双赢.《孙子兵法》里有很多用兵对阵的智慧,对教育孩子也有参考意义.比如孙子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靠武力靠棍棒打出来的孩子,就等于打仗时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攻下城墙一样,虽然胜利了,但代价也很高.所以家长就算每次都打得孩子服服帖帖,也起不到积极作用.我跟儿子有什么不同意见,一定是用"伐谋伐交"的方式想办法沟通解决.  相似文献   

15.
李爱铭 《教育》2012,(33):6
多家媒体近日报道称,不少年轻家长在网络上为年幼的孩子"占位"——抢先为孩子注册QQ号码、开通微博等,一来,是帮孩子记录成长过程,二来,是让孩子"不输在网络起跑线上"——等孩子长大到自己会用网络时,就可拥有众多粉丝和骄人的"经验值"了。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观点的影响,不少年轻家长表现出一种"急吼吼"的功利化追求。孩子学什么、玩什么,家长要提供什么,很多人并  相似文献   

16.
品读     
<正>当下中国,很多家长都向孩子灌输一种所谓的成功教育观念——希望孩子长大后"当大官、发大财"。为了这一目标,不惜扼杀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成功"是一剂"毒药",它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以挣钱多少、官位大小作为评判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7.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称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并称奥数教育对少年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无独有偶,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先生的一句"狠"话这么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我们就想问:既然孩子不喜欢,家长也痛恨,为什么教师、家长还要让孩子去证明自己是傻瓜呢?  相似文献   

18.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兴趣广泛,不但学习成绩优秀,音乐、体育、美术等等方面也都有一技之长,正所谓"一专多能"。可是,家长的愿望往往很难实现,因为有些孩子兴趣多变,对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三天半新鲜"。家长给孩子报了美术班,孩子信心十足去了,没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多的家长现在不仅仅注重"早期智力开发",他们的关注点更多放在了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方面,美好的期望也罢,功利的目的也罢,都反映着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更不要输在"兴趣点"上。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爱好,或者有一定特长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好事情,但如何做,如何把握尺度,却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明天幼稚集团的几位家长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吧……  相似文献   

20.
陈莹 《班主任》2015,(4):39-40
我经常给学生"画像"——一幅由文字创作而成的"速写"。"画像"会截取孩子的可爱瞬间,也会记录孩子注意不到的小毛病。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画像"时,改变往往也就此开始。每一幅"文字画"都有其独特的"疗效"。比如那幅以潘豆豆为主角的"漫画",竟成了一剂转化家长的灵丹妙药。那天下午,潘爸敲门的声音就透着一股不耐烦。我赶忙起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