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苏坤  杨淑娥 《预测》2009,28(6):18-23,70
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金流权、控制权及其分离程度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现金流权、控制权及其分离程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与公司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倾向于债务融资,扩大其可掌控的资源,以便进行攫取行为。两权分离程度越大,这种动机就越强。公司负债水平与两权分离程度总体上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2.
最终控制权、现金流权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文伟  冉茂盛  周姝 《软科学》2009,23(12):126-129
以最终控制权大于10%的21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最终控制权、现金流权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流权、最终控制权均对过度投资有抑制作用;最终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时,最终控制人倾向于过度投资以实现隧道效应,因此,降低上市公司最终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程度可以提高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3.
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下的企业R&D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我国148家上市公司2004—2006年数据,从终极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层面,检验了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研究表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与企业RD投资显著负相关;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仅存在于高科技企业中,对非高科技业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在高科技企业中降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有利于增加企业RD投资。  相似文献   

4.
终极控制、公司治理与地方国有公司过度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星  连军 《科研管理》2011,32(8):105-112
以2005~2008年中国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视角出发,研究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时,其持有的现金流权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所内涵的公司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只有当地方政府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大时,现金流权的"激励效应"才会显现,能够抑制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行为;当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小时,不足以发挥激励作用。(2)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表现出"堑壕效应",但是当地方政府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大时,以过度投资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成本加大,这种"堑壕效应"会有所收敛。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转轨经济时期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丰富了关于政府控制下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实证文献。  相似文献   

5.
李凯  邹怿 《预测》2010,29(2):13-20
研究了金字塔控制结构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使用中国制造业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估计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显示:现金流权越高,终极控制股东监督管理层的动机越强,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越大;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小,终极控制股东越倾向获取现金流权收益,对管理层的监督也越强,增大了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研究证明在金字塔控制结构下,现金流权与两权分离程度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能改变终极控制股东的监督动机,从而影响管理层持股的激励作用.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推行必须与严格的监管相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正向激励效应,降低其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4,(7)
基于20042011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结合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终极股东控制下的过度投资问题,结果发现,两权分离度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引发过度投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终极股东持有较多的现金流权时,可起到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作用;同时,投资者法律保护也可抑制两权分离导致的过度投资,而这一作用在国有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党兴华  王雷 《预测》2009,28(4):34-42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现代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纳入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的分析框架,以深市A股市场的166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还表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享比例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9,(9):140-144
基于2007~2016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三个层面综合分析了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度抑制企业创新,而超额董事席位和终极控股股东担任CEO均促进企业创新;终极控股股东直接控制公司的控制权配置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9.
以2002~2009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1720个观测值为样本,实证研究终极股东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对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终极股东控制权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考虑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的交互影响后发现,相对于高控制权、现金流权偏离度组,终极股东控制权与资本结构在低偏离度组中更敏感,相对于高控制权组,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在低控制权组中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终极控制权增长模式与隐性收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视角研究了大股东终极控制的模式与隐性收益。金字塔式控股结构和交叉持股是大股东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两种重要方式,造成了大股东对小股东掠夺行为的强烈动机。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分析了大股东掠夺行为产生的机理,大股东能够用较少的现金流权来实现对公司的实质控制是掠夺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攫取更多的控制权隐性收益。  相似文献   

11.
系统地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透明度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违规法律成本并不是抑制我国上市公司低质量信息披露的有效因素,管理者动机、财务状况、公司的环境和特质等是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透明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却很有限,其中机构投资者、独立董事、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力、流通股等均尚未形成改善公司透明度的治理力量,管理者激励、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作用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息公开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但同时公民隐私权被侵害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内涵、保护制度,两者冲突的探讨,指出平衡两者利益,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国主要存在的国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两种制度,以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数据为样本,对学历、薪酬和持股比例等高管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高管学历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但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为显著;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亦显著正相关,但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为明显。相对而言,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呈现弱的正相关性,但在两类公司中表现不同。证实了产权性质不同的两类公司其高管学历、薪酬与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方向相同但程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5—2019年重污染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呈"U"型关系;创新产出在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环境信息披露可通过创新产出来影响企业价值;管理层能力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价值的"U"型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环境监管力度较强的企业,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显著。这为企业引进人才、科学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加强政府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上市公司年报,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2004年109家东北上市公司,对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公司治理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东北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  相似文献   

16.
程新生  郑海埃  程昱 《科研管理》2006,41(1):161-173
本文以创业板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资本市场对企业创新相关信息披露的反应及分析师跟踪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创新信息披露能增强投资者的价值认同,分析师跟踪有助于提升市场效率,但有作用条件。具体表现在:分析师跟踪能加强投资者对创新优势信息的认知,但在创新内容信息披露方面只有明星分析师才传递了增量信息,并受投资者信息解读能力的影响。结论表明我国证券分析师是有市场影响力的,但大多数分析师的深度信息挖掘和解读能力有待加强。本文研究拓展了信息披露影响市场效率的途径,增补了分析师作用的经验证据,对企业信息披露决策和资本市场分析师角色识别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燕  汪卫霞 《大众科技》2014,(1):133-135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股东和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决定投资与否的基础。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目前还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进而导致外界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产生重大疑虑。文章列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试图找出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杨慧辉  潘飞  胡文芳 《科研管理》2020,41(6):181-190
采用因子分析法,本文从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能力构建了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指标,研究不同终极控股股东特征环境中的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通过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匹配的环境中实施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提升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越大,股权激励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大。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的环境中实施的管理层股权激励会抑制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度越大,股权激励对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抑制效应越强;而且,国有控股股东与企业家型的民营控股股东环境中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但与企业家型民营终极控股股东相比,资本家型民营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对股权激励抑制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剧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9.
李桂荣 《预测》2006,25(3):28-32
本文对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动机、效果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在改善与投资者关系、降低筹资成本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盈利预测信息的供求结构、资本市场的竞争强度、信息披露成本以及经理人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着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意愿程度。最后对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自愿披露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20家上市钢铁公司近7年的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方法对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程度关系进行检验。在目前的钢铁行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程度正相关,随着独立董事的增加,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的安排,公司将更趋于自愿性披露来揭示公司的财务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