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低龄化写作"现象是20世纪末出现在中国文坛的一大景观.与成人创作的儿童文学比较,他们是对传统文化视野中主流儿童文学的置疑和挣脱,在美学理想、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章试图通过成人创作的儿童小说与"低龄化写作"的比较阅读来据探讨后者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针对有人认为"冰心并不是儿童文学作家",本人认为冰心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但她写的不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而是"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且从不是专为儿童写的、借写儿童抒发成人情思、以成人视觉统摄儿童视觉、使用成人语言、这种写法的意义等方面,说明冰心"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文化的时代里,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下儿童日益远离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其阅读状况令人十分忧虑。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意义,对儿童的成长必不可少;由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成人必须对儿童的阅读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与儿童成长有着密切关系。优秀的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有着积极作用,儿童的知识层面与接受能力都决定了其自主阅读书籍的最好选择是儿童文学作品,因此,成人与教育工作者当然地要肩负起为儿童提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和引导儿童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责任。儿童文学是引领儿童进入阅读佳境的最好门径,它可以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驰骋想象、领悟内涵、增强思辨,学会听话说话,学会爱憎分明。在儿童文学阅读上要争取做到:全社会关心支持儿童阅读,社会和出版社要向学校和家庭提供足够可供日常消费的儿童文学作品,学校要切实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指导,要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儿童文学阅读。  相似文献   

5.
朱自强 《中国教师》2009,(11):10-12
<正>儿童文学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形态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学。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成人社会对于儿童的观念即儿童观根本相关。下面,我就儿童的"发现"、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产生的关系以及儿童观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制约和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多元价值取向,体现在培养孩子真诚品质、塑造孩子友善品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激发孩子想象力等多个方面。尽管人们对儿童文学认可度越来越高,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市场需求导向的影响以及专业教育素养的缺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下,儿童文学的多元价值却逐渐偏离。从社会实际出发,结合儿童的行为认知特点以及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回归路径: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文学创作回归儿童需要;坚持以"阅读"为主题,使儿童文学阅读回归生活;坚持以"教育"为根本,使儿童文学教育回归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接受群体,呈现着不同于成人的文学接受特点。个体阅读需要、作品吸引力和成人引导是促成儿童主动的或被动的阅读动机。在阅读兴趣选择上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渐变性和群体差异性。形象思维是儿童文学接受的主要思维形式。以直接印象介入作品,从故事层面感知而不以理性去判断作品是儿童文学接受中的主要特点。与成人相比,儿童阅读活动还明显带有感性冲动性,即情感性。  相似文献   

8.
在儿童文学阅读中,由于儿童读者的年龄特殊性,他们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独立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有了成人阅读指导者的存在。在文本面前,指导者与儿童一样是"读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有"先读"者与"后读"者的区别。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指导者为儿童阅读提供引导、帮助,是沟通文本与儿童读者的"中介"。故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者应是儿童的理解者、解放者,是儿童文学的热爱者,是儿童阅读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具有区别于成人文学素养的内涵特质,一方面体现在以"成人"视角解读儿童文学作品,一方面体现在以儿童视角解读成人文学作品。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包含科学的儿童观、专业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正确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个层次。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需要依靠职前教育、职后培训、教师自主的文本阅读和实际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合力完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自编问卷,从教师和儿童两个角度调查分析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现状发现,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量匮乏;阅读兴趣随年龄的不同呈现较大差异;儿童阅读环境急需改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成人正视儿童的文学生活;为儿童创设生态性阅读环境;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并在不断提升教师和家长儿童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儿童本位论"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共同内核。圣·埃克苏佩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从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角度审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创作观,从感性体验的标准重新评估儿童审美能力,在成人的世界呼唤儿童精神的回归,是一部真正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儿童文学,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叹。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根据儿童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资源,其作用主要有三:一、强化生理感受,缩小成人学习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二、帮助学习者体认儿童对故事性的追求;三、丰富学习者对儿童文学经典内在意蕴的认知。在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最终目的在于:令成人学习者,充分贴近儿童的审美感受,从而在未来的阅读指导中,建立与儿童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3.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丁路 《海外英语》2012,(18):145-146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儿童文学读者的双重性,成人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翻译,并对译本进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叛逆创作来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该文拟对《夏洛的网》中文译本进行分析,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从而总结出翻译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对语言的创造性叛逆,使得译文更有可读性,利于小读者接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跟成人的关系,儿童心理,儿童的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成人,而创作客体,也主要是指向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成人在创作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16.
黄蓓佳的儿童小说不仅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引发了成人的阅读兴趣。她的儿童小说魅力源于其独特的叙事策略:"非聚焦型"叙事视角、逆时序的叙事时间、融价值生活于时间生活的故事模式。这些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与她的儿童文学观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儿童理想世界,呵护童年生命,塑造并促进社会“新人类”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还为成人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成人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儿童文学还可以实现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并且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也是成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即面对被消解了主体精神的世界,面对被工具理性而剥离了灵与肉的社会,面对被横流的物欲而泯灭了求真爱美之心的社会,成人有可能借助儿童文学来实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和建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8.
绘本,又被称为"图画书"、"小人书",是最具儿童文学特色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对现实生活形象的反映,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的生动再现,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绘本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美感,不仅为儿童的早期阅读提供了多层次阅读的可能,同时也博得了儿童乃至成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相似文献   

20.
传统儿童教育的误区可以归因在没有认识到儿童的精神发生现象和发生规律.没有认识到成人的精神世界是要经过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数次结构性转换才能达成.对儿童精神发生现象的无知是成人本位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所强调的将成人世界的"大道理"教给幼小儿童、时下流行的儿童读经运动等等,都是脱离儿童世界的.中华民族迄今在文化层面上尚未建立现代儿童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