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峥嵘 《江苏教育》2023,(13):69-72+92
在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构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项目化情境,给学生鲜活的探索体验。融入劳动教育理念的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路径包括建构“人工智能+劳动”课程体系、开发“人工智能+劳动”教学资源、创新“人工智能+劳动”教学方式等。  相似文献   

2.
周洁 《湖北教育》2024,(2):9-10
<正>劳动教育不等于“做卫生”,也不应局限于课堂。如何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呢?笔者根据劳动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紧扣“食”与“衣”构建劳动课程,设计了“蔬果种植”“美食烹饪”“养蚕制扇”等一系列长程的、有趣的跨学科主题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达到磨炼意志、提高技能、陶冶情操、发展兴趣等育人目标,积淀幸福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在《劳动新课标》的指导下,基于“做中学”的中小学劳动课程呈现出在情境中激发劳动兴趣、在引导中深化劳动价值、在行动中提升劳动能力、在探究中生成劳动创造等特征。“做中学”在劳动课程中蕴含课程与生活的活态连接,学生与教师的联动参与,知识与经验的有机融合,身体与心智的科学发展等内在逻辑。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做”的情境、“做”的对象、“做”的方法和“做”的结果出发,尝试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四个部分探索如何在中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践行“做中学”,以更好地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4.
王情 《江西教育》2024,(19):87-89
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幼儿在亲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劳动中获得各领域学习与核心经验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三全育人”,培养幼儿崇尚劳动的品德,使其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本文结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劳动周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市嘉定区方泰小学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基于“金石篆刻”校本特色项目,结合劳动课程公共项目,围绕“金石巧匠,劳动聚能”这一主题,合理设计劳动周的形式和内容,集中呈现劳动教育的成果,并做好劳动周的评价反思,形成“劳动周”校本化设计与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省9个设区地市师生通过问卷调查、交流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现状调研,发现福建省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普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课程结构不合理、开课不足、不全”“劳动素养评价难且无切实可行的评价量规”及“劳动教育仅停留在表面体验阶段”等问题,其中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评价困难尤其突出。针对劳动教育学生评价困难、缺乏具体可行的评价依据的问题设计了“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现性量规”及“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综合性评价量表”,并邀请省内部分学校进行试验使用,发现新的问题后开发设计出“劳动教育课程学生线上评价系统”。最后,邀请省内多所学校进行试用,在获得反馈后,项目针对方案存在的问题设计切实可行的线上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这个词最初并不具有人们今天所理解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等方面的含义,而“劳”“劳力”“劳心”“劳作”等词却已基本具有了人们今天所理解的“劳动”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主要通过礼仪制度渗透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采取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家训家风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中国传统的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普及大众的劳动教育规范、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典范、脍炙人口的劳动教育读本,可以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童创绿谷”劳动教育实践行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结合,将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为学生创造德性发展场域,通过项目化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思考并创造,在创造性劳动中成长为智慧的思辨者、快乐的学习者、乐享的创造者、坚毅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为了让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落地落实,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以“素养导向,标准驱动”“课程落实,整体融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三维多元,全程评价”为基本思路与实施策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将劳动教育嵌入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中要切实做到八结合。 一、与劳动课紧密结合 劳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为了达到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上好每一节劳动课。课上教师要注意把“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非常必要的。探索以课堂教学渗透、化学实验强化、课后作业评价、校本课程实践为途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通过真实劳动实践,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理解,让“劳动”与“教育”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农村初中劳技课教学形式的探索张飞令,金文智初中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劳技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劳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劳技课教学必须改革:要破除“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做,学生看”的传统教学...  相似文献   

13.
劳动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媒介。劳动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教育进行融合,是实施“大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在数学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要发掘劳动因子,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质量,优化学生的劳动品质。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拓展学生的劳动时空,让学生通过劳动推动自我的学科学习,让学生通过劳动美化自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学习教育方针进行教学改革的大辩论中,有些人一定要说“劳动不能使学生长知识”,说什么教学毕竟是“教学”,劳动毕竟是“劳动”,怎能结合呢!他们怀疑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最主要的学习;不承认学生参加劳动的过程就是长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盛菁  程伟 《教育文汇》2023,(8):33-35+52
随着“五育并举”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落实小学劳动教育,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在“三园”(校园、田园、家园)联动中,系统建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在“三向”(思政方向、课程导向、“双减”指向)指引下,精准开掘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在“三单”(内务清单、种植清单、烹饪清单)评价中,科学考量劳动教育实施效果,进而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劳动育人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的时期,学校聚焦学生劳动习惯的缺失等现实问题,从“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视角,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劳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紧紧围绕“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观,上海市闵行区浦汇小学从1998年开始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在坚守20多年的劳动教育研究中,始终高度重视对学生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的培养。同时,严格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劳动课时要求,加强劳动的时间保障,落实劳动任务。在新的时期,学校聚焦学生劳动习惯的缺失等现实问题,从“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视角,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7.
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功为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劳动教育实施中,“以集体劳动为主”应该成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基本形态。集体的形成首先是基于共同认同目标,又是基于“自愿”的性质。集体的形式很多,班级不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唯一集体”。在集体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劳动教育效果,激发青少年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真实情感。有效劳动集体的形成可基于培养青少年的集体关注力、明晰劳动的道德意义、家校协同合辙、“集体”是劳动教育的“方法包”等。  相似文献   

19.
谭绵胜  谭海红 《教师》2024,(4):48-50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英语教学与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并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当前劳动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融策略,通过构建劳动教育英语素材库,发现不同学段劳动教育与英语教学互融切入点的差异性,找准合适的时机,开展英语应用和劳动实践“双体验”活动。同时,把劳动教育融入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使用英语的劳动游戏,以“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旨在让学生在英语应用和劳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提升劳动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效果,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20.
刘梅 《湖北教育》2024,(1):9-10
<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编织”归入生产劳动任务群中的传统工艺制作项目中,教学对象指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编织类劳动历史悠久,意蕴隽永,并且材料易得,是优质的劳动教学项目。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编织文化、学习编织技能、创造编织作品,笔者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计了“传承中华传统技艺之彩绳编织”系列劳动课程。下面,笔者以起始课《初识编织》为例,阐述“遇见—突破—行动—创新”四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