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慧连 《科教文汇》2013,(5):99-101
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从视域融合视角出发,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1nPeklng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主体词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影响,对指导翻译活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振  邢晓囡 《金秋科苑》2008,(8):264-265
现代翻译界认为翻译是一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三元交际过程译者和读者特别是译者都要理解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出来的各种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叫交际者不但要理解对方的明说还要理解言外之意,所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可以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3.
王振  邢晓囡 《今日科苑》2008,(8):264-265
现代翻译界认为翻译是一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三元交际过程译者和读者特别是译者都要理解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出来的各种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叫交际者不但要理解对方的明说还要理解言外之意,所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可以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4.
周晓红 《科教文汇》2009,(27):260-260,272
文章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概念出发,分析了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以及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并从整体上概括了三者之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试图从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找到各自的定位,以期更好地促进整个翻译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曾伟姝 《科教文汇》2014,(34):137-138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研究渐渐聚焦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构建,同时,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家政治与民族交流当中的意义日益凸显。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外国译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受到译者本身文化身份的束缚,他们的汉英文学翻译中出现的错译与误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研究渐渐聚焦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构建,同时,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家政治与民族交流当中的意义日益凸显。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外国译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受到译者本身文化身份的束缚,他们的汉英文学翻译中出现的错译与误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7.
张娟 《科教文汇》2010,(34):154-154,173
伪译者借助翻译的名义,进行非原文本和译文的转化。文学翻译体现译者的创造性。本文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为基础,研究伪翻译的创造性,找到文学翻译和伪翻译的共同之处,以阐明伪翻译亦是伪译者一种文学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化差异、思维理念、社会风俗、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阅读与理解不同国别、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困难性与复杂度.翻译作为解决阅读障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承载着语言转换与思想文化碰撞的重任,是译者主观态度的外在显现及文化意识的侧面映射,对于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翻译过程涉及著作者、译者、读者三方主体,牵扯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诸多内容,凸显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译者行为的准确、规范与否及翻译策略的合理、恰当与否直接关乎原著内容诠释及内涵表达的完整度.因此,笔者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拔尖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项目(2-9-2019-314)阶段性成果,将以翻译为探讨核心,从译者行为视域着手探讨翻译策略的多维性,助力文学翻译更加规范合理,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 《规范、惯习与译者抉择》以晚清时期译者的文学翻译行为及不同的翻译方式及翻译策略为探讨核心,以描写性方法为主体构建译者行为抉择模型,强调翻译的社会属性,从翻译过程、翻译抉择模式、翻译场域多元规范、译者惯习差异、规范嬗变与译者惯习互动等方面进行理论陈述,期间,以严复、林纾二者的共时翻译对比及鲁迅早期、后期的历时翻译对比为实际分析案例,以此揭示译者行为的共通性、差异性及变化性,彰显出自身的理论功用与实际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9.
徐以乐 《百科知识》2021,(12):51-52
音乐是无国界的文学艺术形式,是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歌词作为音乐的载体,通常饱含着作词者的感情和思想,词语表达体现翻译的美学.翻译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很多时候,歌曲翻译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美感,它对译者的要求很高.通俗的流行歌曲翻译的口语化更有利于大众的理解."歌词的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翻译,其翻译目的是使译文在歌手的演唱中达到与原文最接近的演唱效果."尽管标准不定,但译者仍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翻译,才不会变得漫无依据.历来有很多中外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被大家引用,其中,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理论,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受到专家和大众的广泛认可.通常来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的准则划分为四个方面,即忠实性、自然性、优雅性和可吟唱性.本文主要以此原则作为英汉歌词翻译的基础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一种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中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拟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由于对联是一种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这给对联的翻译造成不少的困难。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能帮助译者更好地认识对联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决定着翻译的质量。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外语和汉语的转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文和译文不能完美对应。为了准确进行翻译工作,笔者查阅了一些专业翻译理论书籍,并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总结了一些提高翻译准确性的途径和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原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在一切翻译实践中,所有译者都在力求使译作达到翻译的至高境界“信、达、雅”,也就是力求以最适合的形式风格准确地传达原作者的表述,但具体如何权衡选取最适合的形式,确实是每位译者竭尽心思所要达到的,译作的真与美就是译者卓著翻译思路的体现。对于汉英平行语料库而言,如何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就决定了该译作能否达到与原作的“形似”美和“神似”美,而对于语料库的使用者而言,解读译作之美,或研究统计翻译方法,也是要通过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涂宇明 《科技风》2014,(14):227-228
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而且在翻译实践活动和译本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用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本文简介了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文学作品的重译,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和翻译的对话性特征这四个概念进行了相应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王佳  穆志慧  宋秀云 《科教文汇》2010,(17):137-137,145
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以庞德的《华夏集》为个案详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译者应尽可能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译者个人的语言风格、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人生经历、个人气质、道德标准等不可避免地对文学原作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探讨了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味追求与原文的对等,则不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探讨了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味追求与原文的对等,则不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很多译者极力推崇的等效原则在商标翻译中的缺陷,并提出了商标翻译应是一个再创造的艺术过程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翻译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受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刻画上时代的烙印.本文研究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对文本选择、理解以及译者采用翻译策略方面的影响,并揭示文学翻译的历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