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化话的“着”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现代汉语中,“着”字的音读和语法义项最为复杂多变,而怀化方言的“着”字更为复杂,令人难以把握。本文在分别列出怀化话“着”字全部音读和义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与北京话不同的音义及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2.
“下”字在中古时代为假报匣母开口二等字,《广韵》有全法上声胡雅切和去声胡驾切两个音读。怀化方言里,“下”字有两个洪音和两个细音共四个音读。其中两个供音是方言里的基本着读,用法灵活而范围广泛;两个细音中,一个是方言本身演变的产物,已处于消失状态,一个是受普通话影响的结果,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有逐步取代洪音音读的趋势。为便于分析称述,兹将怀化活的“下”字技音速分别称为下;、下。、下。、下‘,辨析如下。下;主要用作方位词,原则上讲,凡是方位上与“上”相反的,怀化活都用洪音上声下;,与方位相关的动词和限定…  相似文献   

3.
丰城话“拿”字除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拿”在某些用法、义项上相近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为特殊的义项及用法.本文着重把丰城话“拿”与普通话“拿”做一比较并具体分析它在丰城话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4.
忠县地属重庆地区的东部,其语言中有许多方言特征词语。“嘴”的别体有九个,它在普通话中具有八个义项,在忠县话中,其意义与普通话稍有不同;“嘴”在普通话中可以作名词、动词、量词,在忠县话中也能如此。但是,忠县方言量词“嘴”却与普通话量词“嘴”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燎 《文教资料》2014,(34):13-16
本文就语义相关度和语法化程度而言,探讨邵东话助词“倒”的来源及语法化历程。邵东话助词“倒”一共具有三种功能,即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形尾(零形式)。这三种功能满足必要的语义关系,皆来源于动词“到”,其语法化过程是由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演变至持续体标记,最终变为形尾和零形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以"的语法化顺序和"以"及其相关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排,认为:多义词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及教学安排中可借鉴该词语法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但并不能盲从或照搬其语法化顺序:1.教材应优先收录一个词使用频率最高、最可能用于基本交际的义项,然后根据语法化顺序讲解语法化程度最低的义项及中间义项;2.针对那些语法化程度较高、意义虚化程度较高的义项,应该抛开词源,单独教学;3.针对那些教材收录义项缺失、无法形成语法化连续统的多义词,要慎用语法化顺序的指导作用;4.有些可看作话语标记的虚词,则无需从其语法化的根源着手。  相似文献   

7.
“快”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相关用例,最早见于战国出土的楚简文献中。根据“夬”的释义及从夬得声的同源字,得出“夬”的本义应为残破、残损义,进而把“快”的本义理解为形容人将郁结的怨气从心口中释放出来后,内心痛快、畅快的状态,欢喜义应作为其直接引申义,“夬”兼具表意功能,“快”应是会意兼形声字。按照词义范畴理论,将“快”的诸多义项归为心态义、速度义、时间义、性质义四个范畴,结合语料,推测出各义项的产生及应用时间,形容词义项产生时间多位于上古和中古时期,副词义项产生时间位于中古后期,在近代才开始广泛应用,并理清其词义引申的方向有表“高兴义”和表“速度义”两种。  相似文献   

8.
分布在阳朔县葡萄镇的桂北平话称为“平声话”,其声母的特点非常突出。主要几点是:与中古40声类的框架相近。古全浊声母今天仍然保持着独立的浊音类别。古次浊声母各自一分为二,一套浊音色彩较重。一套浊音色彩较轻。知庄章三组全面合流。读[ts]等。精组遇洪音读[ts]等,遇细音读[tG]等,与见组不混。  相似文献   

9.
杨琳 《现代语文》2006,(7):86-87
湖北襄樊地处华中平原,属于北方方言区。襄樊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区别于普通话,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语法特征。下面就襄樊话中的虚词“倒”的用法做一个初步探讨。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探讨的襄樊话仅指襄樊市区土著居民的襄樊:方言,即襄城和樊城地区的襄樊方言。文中用到的一些方言字也不一定是本字,只是与襄樊话音同或音近的字。  相似文献   

10.
<正>訾[ts(?)~(55)]本义“何”。《集韵》:“~,将支切音紫平声支韵。”《方言》:“~,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怀化话“~”相当于普通话的“么”,“要~”即“怎么”,“兀~”即“这么”,“乜~”即“那么”。 (火巴) [pa~(55)]怀化话俗字,意指“热”或“烫”。“水~了”指水热了,“水太~了”指水太烫。非蜀语的(火巴)字,蜀语(火巴)字怀化话作“(氵巴)”或“汃”。  相似文献   

11.
古代人名、地名中的“父”字,包括一些与人名、地名有关的“父”字,人们往往将它们的音读错,而某些流行的词典也有效其读疸注错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人名、地名中的“父”字应该读为fu,而不能读fu。  相似文献   

12.
与普通话相比,巴中话里的“头”已经完全虚化,在普通话中表实义的“头”一律用“脑壳”替代。作为词缀的“头”,在语音、语法和语义方面也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3.
“见”字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义项及其语法特点已有同志言及,此仅就其形、音、义略陈管见。关于“见”之形变。“见”甲骨文作“  相似文献   

14.
“鬱”和简化字“郁”字在《说文解字》中是两个不同的字,检索历代字书、辞书、韵书,以及研究成果,从字形发展、义项和叠字等历时层面来考察“鬱”和“郁”字的异同,从共时层面观察现代方言中的“鬱”与“郁”,确认“鬱”与“郁”字在古代是音义不同,但又在义项上部分相通的字。现代虽将“鬱”简化为“郁”,但方言中仍保留着二者的不同之意。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着”字的语义负担一直是比较重的。它的一些义项虽然在普通话中消失了,却还保留在官话区的其他方言之中,徐州方言就保留了“着”字的这样一些义项。本文对徐州方言中非轻声“着”字的音、义作了初步的描写,寻绎了“着”字的历史来源,并在最后一部分中考定了“着_s”的读音。  相似文献   

16.
詹丹 《语文学习》2020,(2):66-69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选入了苏轼的一篇短文《书戴嵩画牛》。六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的文言文还比较少,选在教材中的文章,基本浅显易懂。相对来说,这篇短小的文言文,理解起来有点难。课文不但有冷僻的“搐”字,有字常见而义项现在较少用的“掉”,以及一些词性活用的语法现象,如“锦囊玉轴”等,而且就文章主旨或者人物的言行来看,也存在着理解歧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不是”通常被看作一个否定词,不过它在日常会话中已经演变出了标记话语的功能。从否定词“不是”到话语标记语“不是”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话语标记语“不是”在语音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其组成成分“不”和“是”之间的关系来看,它的语法化可以与“是”进一步语法化为词内成分放到一起研究,可以看成是“是”字词汇化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8.
洛阳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陆法言的《切韵》曾以洛阳话为基础建立起了中古语音系统。当今的洛阳话,主要是老城、河、郊区以及附近县市的口语,仍然保存看大量的古词古语,有些词语很难用适当的汉字标记,这种现象,人们俗称“有音无字”。而正是这些所谓的“有音无字”词语,却保留了古音古义乃至相当原始的用法。由于年代久远,语音嬗变,音、形、义之关系渐趋模糊,或音义俱明,其形难寻;或词义可知,语音难,本文试图借助古代的字书和典籍,通过普通话与洛阳方言之比较,对洛阳老话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动词和形容词作精浅的考释,以求探…  相似文献   

19.
“唧”在双峰话程度特指问中充当语气词,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单用时可以拉近对话双方距离,连用时虚化为语气标记,起加强语气情绪的作用。双峰话“唧”具有词缀、结构助词、语气词、语气标记等多重功能。湘语“唧”语法化过程的起点均为词缀,但各方言的虚化程度及路径不同。引起“唧”词法层面的虚化与“崽”的喜爱、亲密等色彩义有关,句法层面的虚化与说话人的语气情绪或主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灵山话纪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山话是灵山县的主体方言,讲灵山话的占全县人口的71.31%。灵山话属于粤语钦廉片,最突出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的字基本送气,果合一有三分之一的字与遇合三、蟹合一合流读[u],假开三大半读[i],没有撮口呼,遇合一、遇合三唇音读[?u],止开三、止合三微韵非组主要读[oi],阴平读低降调。同音字汇收字3900个,词语举例收常用词语134个,语法例句收生活语句50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