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社会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后,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特别是教育公平的愿望更加迫切。可以这样说,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有了希望,这个家庭就有了希望。更多的家庭有了希望,社会才会安定和谐。教育公平涵盖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及未来发展机会公平,涉及各级各类教育。近年来,教育不公平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现象: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同类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不同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如何破解教育不公平这一难题?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作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蕴含着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整个人类意义的关怀。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就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我们讲教育的公平,其目的就在于“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得到应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反映着教育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帮助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所以,教育公平应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以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各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通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推进教育公平的问题上也做出了很大努力。我们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世界性难题,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为什么人民群众对教育仍然有意见呢?因为种种问题的出现,几乎都与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密切的关系。不均衡带来不公平,不公平带来群众有意见。那么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呢?这里选取众人的一些观点,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4.
作为民生大计的教育,近几年令人欣慰地刮起了“免费旋风”,先是免除贫困县学生的学杂费,继而普及所有农村,如今又直指城市。免费固然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但它会不会引发新的问题?当教育入门线上的“起点公平”通过免费之举得以保障之后,教育在质上的差异会不会成为新的关注焦点?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再到“结果公平”这条路有多长、该如何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追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要从细节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周济部长提出的“有学上”和“上好学”为指针,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大力营造教育公平的大环境,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由谁来推进教育公平?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将视角投向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规则的不公平所造成的“城乡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优质学校门槛过高”等教育畸形现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的、矫正的是我们身边的行为细节。教育公平离我们有多远?例一:全校性队列比赛前夕,班主任纷纷找到活动负责人“:我们班的××是外地转进来的…  相似文献   

6.
关注民生、追求公平成了今年“两会”的主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这为我们在县域内努力创造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05,(1):14-19
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公平” 山西运城市家长: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比较调皮,常常因纪律问题或同学问一些淘气的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我们很感谢老师为孩子付出的辛苦。最近儿子说,老师对他的批评“不公平”,而且非常生气,多次提到这件事。我们想,可能是老师因为忙,没有做详细的调查所致。但儿子的情绪也让我们想到,是否平时在教育孩子时,太强调公平原则,以致让儿子产生这样强烈的反应。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一些不太公平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8.
胡涛 《教育文汇》2013,(1):24-2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中,社会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等问题。只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真正解决这些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有了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才会有最坚实、最广大、最合理、最有发展空间的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现代化过程中人的觉醒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标志着人开始走向启蒙和“解放”。本文通过对2005年国内主要教育期刊的检索、阅读与分析,从教育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教育不公平的表现以及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解决途径这几个方面对教育公平作了探讨,以引起关注和思考教育公平的必要性、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陆晓玲 《考试周刊》2013,(88):189-189
教育公平是人民大众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主张。教育是公平的,但在当下社会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有一类教育仍是我们要关注和探讨的,那就是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海英 《山东教育》2004,(17):19-20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在优秀教师爱的阳光和高超教育艺术之中的孩子们是多么幸福,他们的家长也是这样。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福气”。可见,孩子们从一开始进入教育机构,这教育就是不公平的。这可不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老师啊!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他们的老师是“教育家”!为什么“有人可能学了所有课程开发方法和所有教学技术却仍然是一个抽劣的教师?”“关于思考的教师是怎样做的呢?”“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是如何造就的呢?”请您来读这本书吧!  相似文献   

12.
肖坤洗 《大学时代》2006,(6):47-48,21
公平正义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的一大基本特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当前,我国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十分突出,并为全社会所普遍关注,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世。”所以,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方方面面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样也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十七大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最基本的教育政策,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教育公平的内涵有三:一是确保人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保证教育机会和条件相对公平:三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教育条件的差异问题。还有就是教育结果的差异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4.
案例     
在教育生活中,很多新奇独特或习以为常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剖析。“案例”这一栏目,我们试图呈现一些可能在教育法律法规或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需要思考的事件,并作为案例提请广大读讨论。同时.也欢迎大家提供类似的案例和相关的评论。本期提供的三个案例也许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我们的思考: 1.案例一中,老师的做法是否存在法律问题?从学校的管理来说,是否也存在着问题? 2.同样是通过“挨饿”使学生受到教育(学会遵守纪律和学会珍惜粮食,同情穷人),案例一和案例二有什么不同? 3.同样是让学生“体验生活”、“模拟社会”,案例二和案例三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甲它们有没有本质的区别?[编按]  相似文献   

15.
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难题。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通过“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吴红 《青海教育》2013,(11):85-85
为什么目前我国青少年教育的问题这么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父母,应该时常反躬自问:我们对子女有没有进行过教育?我们的教育内容、方法有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原编者按:回顾2013年教育领域“高考改革”、“大学生就业”、“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一个个熟悉的关键词在吸引我们的眼球之后又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高考改革如何破冰?公务员考试缘何热度不减?……我们将2013年度的教育辣评进行简要盘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王研  李舒 《老年教育》2006,(4):27-27
在今年“两会”上,教育不公平、学校乱收费问题引起了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其中一些城市盛行的“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办学形式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9.
教育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一项宏大的事业,承载着伟大的使命和责任。然而又有谁该对教育负责呢?当前,人们热衷于教育的公平、效率、公正等的辩驳,而给予教育的承担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少的关注。事实上教育责任意识正在日趋缺失淡薄,人人在呐喊“匹夫有责”又置身于“匹夫”之外。我们拟从政府、学校、教育主体3个维度来观照这一事实并试图从上述3个向度来重建普遍意义上的教育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0.
“冒名顶替上大学”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对于这一因信息不发达,招生录取不公开、不透明而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该怎么处理,才能维护教育公平与正义?本文提出了全面清查冒名顶替者、救济被冒名顶替者,以及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