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教师期望效应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实验表明,教师期望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事实上,教师期望所产生的效应是有正负之分的。本文详细分析了教师期望负效应的表现及相关原因,并提出一些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杨英 《中学教育》2008,(3):62-64
罗森塔尔期望效应是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心理趋势。本文介绍了罗森塔尔期望效应研究的具体情况,为什么会产生该效应,以及如何更好的运用该效应等相关内容,以期对当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由于“罗森塔尔效应”的特殊效果,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喜欢使用“期望效应”。然而仔细 分析各类教育案例,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罗森塔尔效应”差异明显, 成绩优秀者多对老师的亲近、关注反映积极,“期望”产生的效应良好;成绩落后者“期望 ”的效应较差,有时甚至表现更为消极和失望。这些案例本身说明了“罗森塔尔效应”与任 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一样,是带有条件性的,必然有其产生的心理基础。也就是说,教师 的期望只有在“适当的心理条件”下才会起作用。因而在后进生转化中,唯有充分分析他们 的逆反心理、学习…  相似文献   

4.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柏生所做的关于“教师期望效果”的著名实验研究。他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名字把它命名为“皮洛马利翁效应”,后来学者们又把这种期望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可柏生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十八个班的学生作了“未来发展预测”的智力试验,尔后择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告知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为老师所始料不及。罗森塔尔对他们的老师暗示并随机而神秘地说“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有发展的可能性呢!”临走时他们又慎重地写了一份名单交给老师说:“根据测验的结  相似文献   

5.
"罗森塔尔效应"和语言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森塔尔效应”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力或行为的信念影响其对学生的期望,而学生通过感受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从而使教师的期望变成学生的现实表现。“罗森塔尔效应”对英语教学有着较强的适用性,能较好地促进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曾在世界上轰动一时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一种期待效应,爱的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权威的诺言”,使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由衷地寄予期望,进而加倍关心爱护,  相似文献   

7.
皮革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的名字,由于他对一座少女雕象产生爱慕之情,并倾心追求,终于使这尊雕象“活”了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做的期望效应实验,其结果与此相似,故取名“皮革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亦常称此为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在雅各布逊小学对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量,并宣称这是一种有助于  相似文献   

8.
“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期望效应作了系统研究,于1968年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里,许多教师对期望效应曾作过多次实验论证,证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可以影响学生的发展的.如学生得到教师的热切期望,就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智力发展;反之,如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就有可能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同理,社会、家庭及本人的期望也有这种作用.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是只要期望值越高,积极效应就会越大.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期望”与“效应”的关系,防止“期望效应”中的“高山反应”,即期望值大高,反而引起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罗森塔尔效应”(即期望效应)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进行的一项心理试验。在小学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向教师谎称他们是学生中学习能力优秀者。8个月后,发现被教师期待的学生成绩都优于未被教师期待的学生。研究结果说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发展过程和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得到了教育专家和教师们的普遍重视。然而,经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罗森塔尔效应”走了样。1.教师的期望不等于所有学生都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期望每个学生都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没有错,也符合使每一个…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ol)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果然使这雕像“活”了起来,两人终于相聚一起。我们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引伸到教学活动中,则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经过实验证实的效应对如何搞好幼儿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启示。这里针对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略举三例。一、“皮格马利翁效应”与“恨铁不成钢”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对大量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实验后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很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这种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关键在于“期望”。所谓期望,指的是在不直接言明的情况下,对别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如果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想使幼儿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师期望效应”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教师期望负效应的各种表现、成因及其对策。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实验表明 ,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但是 ,教师期望所产生的效应实际上是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的。关注和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的产生是广大教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效应,它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寄于高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心理效应,教师的期望效应,恰当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罗森塔尔效应”已为很多教师所熟悉,不少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其加以运用,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和期待,并给予学生很多的肯定与鼓励,试图使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从而期待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教师抱怨说,自己已给予了学生不少的表扬与肯定,但学生就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罗森塔尔效应”失效了吗?  相似文献   

15.
写作的整个过程 ,始终都是在作者情感的支配下进行的 ,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 ,作家创作是这样 ,学生作文时也是如此。正因为“情感”在学生的写作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没有情感这个品质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所以 ,在老师才可能而且也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一、作文指导中的情感培养(一 )运用期望心理 ,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和写作情感。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 :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并暗示学生努力去做 ,经过一段时间后 ,希望就可能获得实现。比如…  相似文献   

16.
李莎 《中学教育》2008,(10):62-64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经过一系列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存在着期望的一种效应。在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效应,但在师生交往中也存在着期望效应的另一面,所以在运用这一效应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自从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效果为人们所承认以来,“教师期望”的研究一直很活跃。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之研究,有很大的实践价值。现将国外该项研究所集中的主要方面概述如下:一、教师期望与学生学习成绩。很多学者考察了“教师期望——教师的  相似文献   

18.
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寄以良好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在现代心理学中把皮格马利翁效应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呢?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师期望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我们熟知"皮格马利翁效应",后人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相关的研究还表明,教师受不同期望的引导,直接影响其自身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的性质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朱永湖 《班主任》2001,(8):11-12
"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已不是陌生的概念.它指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曾通过实验说明一个教育原理:由实验者提供的某些学生有很好发展潜力的假信息会引发教师对那些"平时受教师歧视和贫穷家庭儿童"的期望,而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期望和爱的关注中按教师的期望来塑造自己,从而发生中等生乃至后进生取得较大进步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