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是以感性的形式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对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本性的肯定和确证。美的精神即主体的自由精神 !自由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体现 ,使教育管理具有了审美价值。那么 ,作为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 ,其具体的感性表现形式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究竟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才是美的呢 ?依据美学理论 ,考察教育管理现实 ,我们认为 ,和谐有序、个性化、公平、高效、超越 ,是自由创造的美学精神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渗透与运用 ,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五种表现形式。和谐有序。美是和谐 ,和谐是美的基本范畴 ,同时也是美的最高品级。教育管理是…  相似文献   

2.
建立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教育管理这一能够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的协调活动满足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人的自由本性需要的实践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教育管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中,教育管理者智慧、品格、审美和谐统一的良好素养,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教育管理结果中对效率与人性追求的目标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需要中,建立在教育管理活动满足人类自身再生产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二者统一基础上的对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需要: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本身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最能体现人的本真存在意义的对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这三大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3.
教育管理美是美的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显现,其本质在于追求自由精神的教育管理主体以有序、规范而自主、创造的协调活动,高效地组织教育资源,营造美的教育,在培养自由和谐的审美人格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其表现形态主要为五个方面:和谐、个性化、公平、高效、超越。  相似文献   

4.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是指人的自由本性在有关教育的协调活动中的显现与确证。它蕴涵着教育管理主体的智慧与品质统一并超越的审美素养(条件)、教育管理协调活动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关键)、教育管理对效率和人性双重目标追求的实现(结果)这三个方面的要点。对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这种释义和赋义,主要是通过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美学思想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同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沟通桥梁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逢春 《广西教育》2008,(35):38-38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种有教育作用的审美实践活动,它以美的对象为触媒,通过美的感受、感动、认识来获得美的享受,锻炼和提高主体的审美理想、情趣以及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主体趋向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感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传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  相似文献   

7.
萨特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石是他的想象现象学,其哲学本体论与审美论在深层上是一致的。萨特的美学理论强调美在创造中,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表征。而自由就体现在人对现实的超越与否定之中;审美对象是一种想象对象,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具有非功利性。萨特的这种美学理想是法国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而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实践品格,是萨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教育审美价值是一种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其本质需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为基础。教育管理者应该兼具和谐统一、审美以及智慧等良好的教育素养,保证教育管理活动得到有序运行,在这一教育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实现追求人性以及效率的目标。另外,教育管理审美的主体,需要以教育管理活动对人类自身再生产,以及对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满足为基础,其是人的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需求。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开展的合理想性、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能对人自身存在的意义进行体现,同时能表现出教育管理审美实践活动,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内涵也是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人格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审美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性,达到了美的境界,这种人格具有和谐、个性、自由、超越与创造等特征。审美人格在更高的层次上包容和整合了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是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升华。同时审美人格介于健康人格与理想人格之间,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人格或具有理想性质的现实人格。审美人格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终身性。审美人格的评价主要有两条原则,即共同性与差异性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首先对于"判断力"这个概念给予了细致的分析,揭示出想象力在审美判断中的中心地位: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一方面产生了同知性、理性的游戏,一方面形成了对理性理念的象征性展示.本文指出,美对道德的象征关系正是康德的美学主旨.也只有通过这种象征关系,自由美与依存美的区分、美的理想,以及美的智性兴趣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由此,本文区分了审美(或美)的纯粹性和重要性,阐明了审美虽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的立法,即可以保持其纯粹性,但其重要性只有在同道德的关系上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顾颉 《中国德育》2006,1(7):9-12,21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审美型德育要贯彻审美感知与道德认识相促进、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给德育以审美视点、形象美感、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美学精神的实质是追求自由,回归生活的德育强调主体的自由意识和人性的解放与至善。这表明美学精神和生活德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本文从实现德育与美学的深层交叉,美学和生活德育契合构建着眼,通过对生活德育内涵及美学精神的理论分析,寻求两者的契合点,进而实现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统一、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和能动发展的契合价值。  相似文献   

13.
龚丽娟 《梧州学院学报》2011,21(3):42-46,104
民族艺术的生态美育功能彰显了它自由和谐的生态美育目标,及其系统实现的生态规程,将生态审美人与艺术化绿色世界统合一体的本质作为基础,将自由化生态审美人与和谐状生态系统耦合对生的机制作为过程,并将生态系统自由和谐的超循环整生作为最高理想,最终生成自由和谐的民族整体素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超循环整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与文艺学家周来详,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在批判继承前哲和时贤的基础上,发展了当代实践美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他综采众长、融会贯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办学实践美具有多重向度:在大学改制中具有崇高之美,在营造学术氛围中持有和谐自然之美,在办学过程中富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之美。蔡元培办学实践所蕴涵的美学价值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一重要范畴,王国维在其“境界”理论中追问了自由的内涵、分析了人类生命活动何以不自由的因素,进而为自由寻找出路。他认为,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只有通过审美活动、特别是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把功利的实践活动转化为非功利的审美活动.生命活动才可能自由.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有关“吾与点也”的叙述,涉及到如审美感兴、美感共通、身体美学、美善统一、审美境界等美学学科的诸多重要问题。以审美自由的视角对其进行考察,分别从审美感兴和审美境界两个方面阐述了这段对话中所蕴含着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美育的本质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审美和创造能力密不可分。美育的功能应该从德育的遮蔽中凸显出来,把艺术和审美还原为生命力的充盈与创造,把陶冶情操还原为自由游戏与自由创造,把道德判断还原为美的鉴赏力。在美育实践中应注重游戏的审美教育功能,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和谐文化视野中的马尔库塞审美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代和谐文化理论视野中重新解读马尔库塞的美学著作,意义深远。马尔库塞揭示了现实政治与审美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审美活动参与构筑社会现实的可能性和理想结果。在马尔库塞看来,审美是一个关系到和平、环保、社会和谐等问题的重要人类生存要素。审美活动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而且内化于人类愈来愈高尚的思维方式、物质活动和生产活动之中。充满高尚的审美理想的生存方式不是一种社会制度的实现或某种生存现实的状态,而是渐进性的努力方向和渗透性的现实演变,它永远不可能是固定的、完成了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断构建着的。在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提倡社会良性发展的政治环境之下,马尔库塞的思想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与审美形式性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的形式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形式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形式性与内容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形式性与内容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形式性,但是离不开内容性。美及审美的形式性和内容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