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术的发明有很深的渊源,并且有一个不断积累的由量变到质变逐渐完善的长期过程,其间很难划分出鲜明的分界时限。根据古代文献,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实物发现综合考证,可以得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至初唐之际的结论。公元7世纪前期的佛像雕印是雕版印刷术的最初形式;8世纪大量出现的经咒印本标志着雕版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9世纪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金刚经》印本说明雕版印刷术已臻成熟。  相似文献   

2.
徐诺  苗秀芝  程建霞 《编辑学报》2019,31(3):282-285, 289
预印本的复兴与繁荣发展为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出版带来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预印本的优势、学术圈及出版行业对预印本的顾虑;结合现阶段出版机构及知名学会对预印本的态度,提出科技期刊应对预印本带来的挑战采取的措施,包括利用预印本寻找优质稿源、缩短评审周期、尝试新型评审方式、探索开放获取模式、期刊平台网络化建设以及尝试与预印本网站建立合作等举措。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预印本系统已经成为学术出版的主流形式。与国际上大的预印本系统相比,国内的三大预印本系统在作者资源、质量把控体系、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是国内各大预印本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雷雪 《编辑学报》2022,(6):662-667
预印本是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预印本发展对学术出版体系的积极作用,归纳了现行的科技期刊预印本政策,以及设立预印本编辑、将论文同行评审与预印本开放评论相结合等创新实践;探讨了预印本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流程,以及预印本平台与单刊建立合作关系、科技期刊出版商开辟预印本专区等融合发展模式。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预印本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快预印本相关政策制定、建立预印本与科技期刊平台的互通互联机制、推进同行评审与开放评论相结合的论文审查模式应用等,以期促进新型学术出版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关于造纸术,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公元2世纪初,即东汉和帝时期蔡伦发明的.然而,现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多次从地下发掘出了西汉时期的纸张,对蔡伦的造纸术发明权不断提出了挑战.迄今,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蔡伦造纸说被出土的西汉纸实物证据所否定,把造纸术的发明年代提前到西汉初期.  相似文献   

6.
预印本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兴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技术为预印本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同时现有出版体制的弊端促使预印本作为交流系统时效性一种平衡机制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以arXiv为例剖析了预印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其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文章最后指出预印本的使用与Ingelfinger编辑政策、研究峰值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外文印本期刊资源建设情况的调查和总结,揭示NSTL外文印本期刊保障现状以及其学科、出版机构、出版国、出版语言等维度的布局特点。同时,从用户需求、出版市场、高被引期刊等角度对期刊保障率进行了评价和论证。研究结果表明NSTL外文印本期刊具有较高的保障率,尤其是对高被引期刊实现了较全面的保障。最后,提出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外文印本期刊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罗娇 《编辑学报》2021,33(1):32-36
开放出版与预印本是科技期刊以改革期刊著作权运营模式为核心特征的2种新型出版模式.在界定"OA""金色OA""绿色OA""完全OA""混合OA""回溯金色OA"等概念的基础上,厘清金色OA与绿色OA的著作权机制,认为需要关注不同版本论文的共享问题、绿色OA的著作权处置权限和CC协议的适用问题等.同时,在厘清预印本著作权机制的前提下,认为期刊可以出版预印本、可以以订阅模式出版预印本;投稿时明确告知稿件为预印本的,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所指的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  相似文献   

9.
“出版”考     
一、出版与印刷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发明印刷术起源于何时,从汉到北宋有七种不同的说法,经张秀民考证:“中国雕版印刷术大概起源于7世纪初年左右,8世纪市场上出现了印纸,9世纪不但文献记载更多,敦煌发现的实物也不少,成都并已成为全国刻书业的中心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版)。这里所说的出版,指雕板印刷的印本书,而不是手工抄写在纸上的钞本书。现存世界最古的中国印本书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金刚经》和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剑南成都府樊堂家刻”印本历书。  相似文献   

10.
科学交流载体的演变、开放获取运动的推动及学术出版模式的创新,使预印本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科学交流模式。在相关主体的联合推进下,学术界逐渐接受和认可预印本的学术交流价值。本文梳理了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演化历程,将预印本学术交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小型学术团体驱动的探索实验期(1990年前)、学科与技术驱动的初创时期(1991—2012年)、多主体驱动的极速扩张时期(2013—2019年)和疫情影响下的加速发展时期(2020年至今)。从平台类型、出版融合、技术创新、学术社区团体、成果认可和运营经费等方面出发,总结归纳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的发展特征,并对我国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1)加强预印本著作权认可,保障预印本首发权认定;(2)促进预印本和期刊协同发展,形成统一的开放学术出版流程;(3)构建预印本论文开放评议机制,化解“以刊评文”难题;(4)营造预印本学术交流氛围,培育中国预印本文化;(5)开放互联形成集群效应,提升预印本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图1。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11.
丁筠 《编辑学报》2018,30(2):145-147
预印本网站的风起云涌为传统的学术出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分析预印本的特点出发,讨论其与学术期刊相比在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传播方面具有的优势及其未来发展存在的局限性,从而提出了学术期刊面对预印本带来的挑战应采取的措施,包括缩短同行评议周期、增加同行评议的透明度、实行开放获取和修订学术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以便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学研究对学术出版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探讨下个世纪出版发展的趋势,英国纸张业研究协会和书业出版社Blueprint将从9月15日起到12月12日联合举办“21世纪出版”系列研讨会。这次系列研讨会的主题有电子时代的出版管理、多媒体项目开发与市场机  相似文献   

13.
探索含预印本发布在内的全流程出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调研,了解国内外代表性预印本平台的建设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我国预印本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在考察预印本平台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典型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期刊画像的期刊推荐服务,提出建设包括预印本平台在内的全流程出版支持服务体系,探讨预印本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建设策略,并对全流程出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球科学范式和科学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革,对近几年爆发式增长的预印本平台进行调研分析,以期为我国建设和运营自主可控的预印本平台提供借鉴。【方法】对国际主要预印本平台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从我国科学家、学协会、出版机构等参与全球学术交流和科技治理的实际需求出发,阐述预印本平台的优势,提出建设和运营自主可控的预印本平台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可行路径。【结果】国际相对成熟的预印本平台更加注重在学科领域纵向做深,不断丰富、扩展平台功能,努力占领这一国际科研交流平台。【结论】预印本的发展为我国融入甚至引领全球创新网络提供了重要契机,建立自主可控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预印本平台,对中国科学界来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论纸质档案去酸的迫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纸张耐久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酸是促进纸张脆化变质的重要因素.美国化学家巴罗于20世纪40年代初对纸张的酸性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图书纸张85%~90%的恶化都是因纸张含酸量明显上升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放科学运动推动了学术出版生态的变革与重塑,是全球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以预印本平台为代表的开放获取平台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平台数量在不断攀升。【方法】预印本平台的出现使得期刊、图书等出版生态链有了更丰富的结构和更多的角色,应该说是将形成更丰富的知识服务业态,带来新的机遇,预印本平台的发展对建设世界创新高地、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结果】文章对比分析国内外预印本平台特点,总结国内预印本平台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路径。【结论】国内预印本平台可以采用重塑观念推广、与学术资源开放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研产出大幅增加,对新成果的优先发表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激烈,出版效率成为科技期刊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预印本平台在疫情期间的快速出版服务满足了尽快共享科研成果、指导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本文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预印本平台的出版服务内容、服务技术和服务理念,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现有的同行评议和出版服务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期刊创新出版服务、增强办刊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研产出大幅增加,对新成果的优先发表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激烈,出版效率成为科技期刊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预印本平台在疫情期间的快速出版服务满足了尽快共享科研成果、指导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本文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预印本平台的出版服务内容、服务技术和服务理念,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现有的同行评议和出版服务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期刊创新出版服务、增强办刊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印刷术发明的故乡,不仅发明了雕版印刷,而且还于11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遗憾的是留存下来的活字印本实物太少了。有人曾做过专门统计: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共著录历代书箱7748种,约计不同版本2万部,其中活字印本只有220部,约占总数的1.1%。解放后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共著录历代善本书11000多部,其中活字印本也只有150余部。仍不到2%(参见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第143页)。可喜的是,近年来,在考古工作者和图书馆  相似文献   

20.
李贞子 《兰台世界》2007,(1S):22-23
影响纸张耐久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酸是促进纸张脆化变质的重要因素。美国化学家巴罗于20世纪40年代初对纸张的酸性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图书纸张85%-90%的恶化都是因纸张含酸量明显上升造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