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中国普通中学的教育质量低,辍学率不能有效地控制,毕业生缺乏技术与职业能力;普通中学名谓担负着升学就业“双重任务”,实际上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愈演愈烈。几年来,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只有40%,有600多万人需要就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只有20%,有将近200万人需要就业。两项合计每年有800万人进入劳务市场,而这些人缺乏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不少中学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左右为难,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和升学是对立的,抓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提高升学率就不能抓素质教育,这种观念上的误导把素质教育推入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平谷县有个王辛庄,庄内唯一的一所普通初中有20多个教学班,1000多名学生,110余名教职工。前几年,这所农村中学为帮助学生挤上“宝塔尖”下了大力气。当时大家认为,“牵住升学的牛鼻子,学校就会吸引人”,虽然培养的学生考入高中、  相似文献   

4.
纵观60年来教育的变化,反思60年来教育的价值取向变迁,有以下特点。第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精英教育,把培养少数能升学的“尖子生”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价值体现在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升学的学生的需要。精英教育是“手电筒”教育,其光亮只聚焦在有限的几个人身上,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在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人民需要的大众教育。它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5.
农村普通中学如何改革?安徽省宿松县程集中学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一条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路子。他们坚决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把学校办成“育人有特色,教学有特长”,做到既有一定的升学率,又能使学生毕业回乡后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把自己的办学思想概括成为四句话:“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几年来,该校向高等院校输送了1100多名新生,升学率稳定在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提出“教育是振兴国家、繁荣民族的根本”的口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更加重视教育,把“人才开发”作为实现经济起飞的一翼,采取有力措施,使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现有小学24700多所,初中10700多所,高中5000多所,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也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1981年初中毕业生为167万多人,升入高中和各种职业学校的共有158万多人,升学率为94.3%;高中毕业生为142万多人,升入大学和短期大学的为52万多人,升学率为36.8%,其中东京都升学率更高一些,占60%多。这在发达国家中,均居先进行列。最近文部省又提出,“要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  相似文献   

7.
新年伊始,教育部紧急通知“减负”。我认为。这是行政措施上的重要调整。想过去,自1963年起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虽明确指出系纠正“片面”,但“追求升学”乃考生、家长“人之常情”,普通高中任务之一是“升学”,也难免“追求升学率”;故历时卅载(不算文革期间),各级发文不计其数,仍收效甚微。近几年,把“片追”升格为“应试教育”,口诛笔伐,甚有人主张取消高考,但有教学就难免有一点  相似文献   

8.
<正> 高等师范院校一向以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为己任,这并没有错。问题在于,高师实际上以中学教育现状为口径来办专业,就不可避免要受到“升学热”的深刻渗透。多少年来,中学教育事实上是片面的升学教育,严重忽视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这个迫切任务(参见1963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第一章:“总则”)“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把压力传递给每一所中学,中学迫切提高升学率的需求同时也反馈到高师的每一个专业。现存的高师专业模式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重知识灌输轻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思  相似文献   

9.
在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少全日制普通中学举办了历届毕业生升学复习班,在当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单纯追求升学率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学校把举办历届毕业生升学复习班当作提高升学率的捷径,有的为了办班收费,增加经济来源,升学复习班越办越多,失去控制,大量毕业生进校“回炉”。这样做严重地冲击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走偏了办学方向,造成了恶性循环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应试教育是指学校和教师为少数学生的升学考试服务而实施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唯书本、唯分数、唯升学率.例如某个地方为了单纯追求升学率,学校实行所谓“目标管理”,突破升学指标的教师受奖,学校登榜,致使许多学校和老师都在弄虚作假,千方百计地压缩考生人数:有的老师说服学生,多少名以下没有升学希望,弄个文凭算了;有的老师压制学生,说什么参加考试也行,上不了××分不给发毕业证,等等.总之,减少参加考试人数直到“理想”为止.有些班级的人数由七、八十人减至三、四十人,从而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标.由于不让参加考试,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寻机报复事件时有发生.这一事例,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应试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某些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竟让一些考学无望的学生提前毕业回家,有5 0余名的班额最后剩下了3 0余名。  升学率是上去了,可它的水分太大了。  按说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可为什么老是时沉时浮、屡禁不止呢!  细究之,就会发现这种现象的背后,有行政手段的作用,也有经济杠杆的作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明里暗里搞升学率排名,升学率高了,学校名气就大,上级“以资鼓励”拨款就多;学校生源也“旺”,创收不凡。这“名”与“利”的诱惑,使得一些学校拼命抓升学率,有的不惜造假,甚至不惜违法,来剥夺学生的正当权益。 …  相似文献   

12.
实现“转轨”非易事 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中心,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人才成长规律,无视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给学生只有升学一条路。教师为学生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通过升学考试而学,结果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厌学、弃学,摧残身心,高分低能。这样的教育虽然升学率有的可能保住了,但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极少数  相似文献   

13.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还远远没有肃清。我们现在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允许多数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中,高中毕业生都升大学。而许多家长把子女升学做为谋求职业的出路。所以,当前社会上仍有认定孩子唯有沿着“升学”这条  相似文献   

14.
“对口升学”是国家为了提高国民素质 ,专门从高等院校招生计划中拿出一定的名额 ,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愿望而实行的一项政策。这个政策从一开始就一直是职业中专 (高中 )的“专利” ,从 2 0 0 0年起 ,河南省才允许技工学校毕业生参加“对口升学”。但这姗姗来迟的好事 ,技工学校并不领情 ,参加“对口升学”的技校生很少。以2 0 0 1年焦作市为例 ,全市 7所技工学校 ,只有 3所技工学校的 6名学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其中有1人上专科线。而全市 1 8所职业中专 (高中 )共参加考试 1 4 64人 ,上本科线的 78人 ,上专科线的 64 …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要逐步改革和完善升学和考试制度,稳步推进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高中毕业生会考和高考制度的改革。”给基础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回顾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端正办学思想与升学唯一”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基础教育,影响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指挥棒一直对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导向作用。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曾进行过对“升学唯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批判,开展端正办学思想的大讨论。但由于没有治本的好措施,文理过早分流,题海战术,寒暑假补课仍屡禁不止。培养了不少畸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6.
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出现是传统教育在当代的复活和强化。在一切以升学、学历为标准的强大政治攻势和舆论压迫下,社会的整个观念发生了逆转。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主要是“升学”,家庭对孩子的希望看的是“升学”,孩子对未来的幻想寄予的是“升学”。“升学”的绳索牵动着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灵魂。由此带来的是不顾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地抢过独木桥。  相似文献   

17.
中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升学和就业两个前程。现在的中学生都向往升学,学校也在追求升学率,以致“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原因何在呢?我们在上海市的几所中学里调  相似文献   

18.
职教难办,农村职教尤难。然而位于河南省商水县城东南10公里,地处偏僻农村的商水二职高却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这个占地不足40亩的农村职业高中,1989年仅有4个教学班,在校生不足百人;而如今,教学班已扩大到15个,在校生突破1000人,生源达到饱和。对口升学率多年来均居全市各职校前列,2002年更以对口升学120名考生的优异成绩居全市之冠。从1997年至今,在东莞、深圳等地已安置学生1313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周边项城、淮阳、上蔡、西华等县市的农村青年纷纷慕名前去求学;省、市领导多次视察该校,并赞誉其为“农村职业高中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9.
“柯桥实验”从1987年开始,历时八年,到1995年结束,我有幸全过程参加。离实验结束已有十多年时间了,按照人的生理规律,某些事在人的头脑中会渐渐淡忘,但在我的脑海中,八年的“柯桥实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二十年后来回顾,谈谈自己的感想。20世纪80年代,我担任柯桥区校的主要领导,当时我的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认为分数高就是质量高,升学率高就能体现教育的价值,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把追求更多学生升学考试成绩达到高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因此办学目标变成了争高分和高升学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转。  相似文献   

20.
赵宏伟 《教育》2009,(12):33-33
升学率与素质教育在很多人眼里是水火不相容的。似乎搞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升学率,要升学率就搞不了素质教育。拿起“升学率”这个指挥棒指挥校长搞素质教育,硬是把火往水里糅,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这“天方夜谭”般的事就在河北省衡水市发生了,而其源头活水恰恰是衡水市开展的一项“中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校”的创新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