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总分与抑郁症状存在正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因子与抑郁症状存在高相关关系,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因子与抑郁症状呈中等程度正相关关系。地区、抑郁测量工具类型对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有显著影响,学段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研究,对36名高抑郁症状中学生进行两轮认知干预,干预前后抑郁症状测查表明;纵向比较,实验组认知干预后,抑郁症状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水平;横向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第一轮干预后,实验组抑郁症状显著低于控制组,第二轮干预将第一轮干预实验组与控制组互换后,干预后实验组与控制组抑郁症状差异不再显著;研究说明采用认知团体干预模式能有效降低中学生抑郁症状程度,且干预效果能维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9,(6):68-73
为了探讨学业压力对研究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以及神经质和挫折感在研究生学业压力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学业压力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神经质量表以及挫折感量表对636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抑郁症状、神经质和挫折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学业压力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研究生的抑郁症状,还通过挫折感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神经质—挫折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研究生的抑郁症状。学业压力影响研究生的抑郁症状,神经质和挫折感的多重中介作用是学业压力对研究生抑郁症状影响的一个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刘楠 《现代企业教育》2014,(20):261-261
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个体悲哀的抑郁症状,造成了过失行为、攻击行为、注意问题、思维问题、社会问题、身体不适、退缩的现象。大学生抑郁之后,对生活、人际交往、学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产生抑郁和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关系,认真的探究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抑郁的联系,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5.
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在社会认知神经网络中,知觉的自我效能感如何从不同的方面对儿童的抑郁产生一致的影响。知觉的社会的和学业的无能直接或通过它们对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及问题行为的影响而造成了目前及今后的抑郁。短期内,儿童是由于他们的学业无能的信念而不是真实的学业表现产生抑郁的。长期内,低的学业效能感是以学业成绩、问题行为及提前的抑郁为媒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在较长时间内,对女孩来说,知觉到的社会无能对抑郁的影响远远大于对男孩的影响,并且女孩抑郁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除了要应对繁杂的学业任务,还需面临来自于父母期望、学校管理、社会舆论、同伴竞争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了解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及元认知的特点,探究学业成就归因与元认知之间的关系,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挖掘他们潜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长沙市抽取372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拟探究该地区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及元认知的特点,并为培养中学生合理的学业成就归因及认知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发生,而抑郁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部分中学生长期受到抑郁状态的影响,甚至患有抑郁症,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研究者对我国中学生的抑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与中学生抑郁相关的各类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通过对国内中学生抑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能系统梳理中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自尊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詹姆斯、库利的早期研究为自尊提供了理论概念和经验背景;40-50年代的心理学家了自尊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在60-70年代,心理科学中的不同学派及其不同学科对自尊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在80-90年代的研究们则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自尊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从认知和情绪的角度拓展了自尊的研究范围,揭示了低自尊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自尊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观察琵琶音乐中文曲和武曲两种不同类型音乐对中学生抑郁障碍影响的疗效比较。方法:随机选取50名有抑郁症症状的中学生,把学生平均分为治疗一组(琵琶文曲)和治疗二组(琵琶武曲),对其进行音乐疗法干预,6周后自组对照比较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抑郁症症状有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类型琵琶曲对中学生抑郁障碍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其与心理弹性有着紧密的关系。对此,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分析大学生抑郁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以认知评价为切入点探究协调抑郁、心理弹性的具体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人格与学业拖延间的关系,揭示时间管理倾向在其间的中介机制,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版(NEOFFI)、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对30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学业拖延从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中学生人格各维度、时间管理倾向在各人口学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中学生学业拖延与神经质有正向相关关系,与宜人性、尽责性、时间管理倾向有负向相关关系;时间管理倾向与神经质有负向相关关系,与外向型、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有正向相关关系;(4)时间管理倾向在神经质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时间管理倾向在宜人性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格对学业拖延有重要影响,通过提升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可以有效降低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汶川地震一年后两个受灾程度不同的地区的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PTG)的情况,并研究创伤后成长与抑郁症状和FI'SD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版事件影响量表(CRIES)等问卷对大足中学(一般灾区)和敖平中学(极重灾区)的428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大足中学的学生PTGI得分显著低于敖平中学的学生,CDI得分显著高于敖平中学的学生,两校学生CRIES总分差异边缘显著,主要是大足中学学生在侵袭分量表的得分高于敖平中学学生;两学校学生的PTGI得分与CDI得分均为显著负相关,PTGI得分与CRIES得分相关不一致。结论:震后一年,极重灾区的中学生比一般灾区的中学生有更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且有更少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3.
据调查,有近50%的小学生和近80%的中学生在学校里上课时有困乏的感觉。长期的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成长。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影响孩子学业的几大因素中,睡眠不足、孩子头脑不清醒是第一大因素。长期睡眠不足,脑供氧就会缺乏,脑细胞就会受伤,脑功能就会下降,学习成绩自然不会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应激事件,乐观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湖南省1315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应激事件、抑郁与乐观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乐观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应激事件与抑郁中存在调节效应;乐观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应激事件各因子与抑郁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同伴支持与抑郁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调查了1297名初中生.结果发现:农村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初中生;学业压力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抑郁,同伴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抑郁;同伴支持能够调节学业压力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对于同伴支持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来讲,学业压力对于抑郁的正向预测力较弱,而对于同伴支持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来讲,学业压力对于抑郁的正向预测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李辉云  邓燕燕 《考试周刊》2015,(43):180-182
学业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学业情境中对于自己学业能力、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成就等方面有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它是自我概念研究的重点之一。现在农村中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留守儿童问题、单亲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和教育问题,等等,农村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有其特殊性,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掌握农村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24名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8周的中长跑运动干预研究,实验表明,中长跑运动干预对改善实验组被试抑郁症状的影响效果较好,达到了实验的主要目的。在被试的轻度、中度两个水平分布上,中长跑运动干预对两个水平被试抑郁症状的影响效果都是良好的,对轻度抑郁的干预效果要好于中度抑郁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抑郁不仅会增加儿童青少年痛苦的心理体验,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的行为紧密联系。随着抑郁在儿童青少年这一人群中的流行率越来越高,分析和探讨抑郁症状的有效干预方法已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积极心理干预的角度论述了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对治疗抑郁的原理及有效性,以便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  相似文献   

19.
学业焦虑是学生在学业情境中较为常见的消极情绪状态。本文运用元分析方法探究中国中学生学业焦虑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业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显著,学习成绩获取途径和学科类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主效应显著的研究发现支持学业情绪控制价值理论和认知动机理论的核心观点,同时提示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学业焦虑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建议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指导家庭教育方式、改革成绩排名方式、建立同辈互助小组等举措帮助学生减少学业焦虑。学习成绩获取途径的调节效应显著,提示教育研究者在开展相关研究时,最好根据学生成绩单上报告的学习成绩进行科学计算;学科类型的调节效应显著,提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中学生学业焦虑干预时,应该重点关注英语和数学两门学科。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情报参考》2009,(9):49-49
据美国研究人员说,中学毕业前休学、辍学或被开除的女生比有过同样经历的男生更容易出现精神抑郁。研究人员查阅了华盛顿州西雅图市800多名男女学生的资料。这些人中45%的女生和68%的男生在学业上经历过重大挫折,调查发现,学业受挫的学生中,22%的女生21岁前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等症状,而男生中这一比例为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