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尔·贝罗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地刻画了二战之后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他的代表作《赫索格》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很好地体现了贝罗的写作主题,那就是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及承受的精神磨难。在作品中贝罗揭示了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背后的阴影,并对阴影做了客观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给人们指出了摆脱精神困境的通道。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学作品能名垂千古,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外,更主要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是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也是字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作教学是审美的教学,审美即情感。情感熏陶就是将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化为学生内在的人素养。在作教学中,审美特征非常明显,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开掘情感之源。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丰富庞杂、深奥隐诲的作品,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卡夫卡及其作品予以观照、诠释,一直是评论界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图把卡夫卡及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与犹太民族的精神信仰——犹太教相联系,从宗教影响的角度,对卡夫卡及其作品进行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生活,只有真实地再现实生活的作品,才会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大文学家,一生历经坎坷,创作了大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今年9月开展的全国中小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月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青年作曲家金奇出版他的第二张个人作品专辑《春雨的话》:《春雨的话》是一张金奇近年来创作的少年儿童声乐作品专辑,这些作品内容健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每个小故事都有哲理性的抒发:《孔融让梨》教育孩子懂得恭谦礼让;  相似文献   

6.
薇拉&;#183;凯瑟以她的小说文明于世,尤其是以内布拉斯加为题材的几部作品。这些作品高度赞扬了拓荒精神。薇拉&;#183;凯瑟早期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中,拓荒精神植根于人们心间。而且人类的奋斗争对理想的追求这个主题贯穿了她的主要作品。如《教授的住宅》,《死神来访大主教》。小说中,凯瑟强调精神价值。她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勇敢的拓荒者、艺术家、圣徒。他们一生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艺术鉴赏力就是“发现美的眼睛”,它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所谓“最好的作品”,就是艺术家能把自己的灵魂渗透到对象的灵魂里,又能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特征的作品。鉴赏力的培育是一个过程,它要求观赏者完整反复、丰富多样地观赏作品,还要求观赏者具有相应的人生经验、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更要有自由大胆的精神去发挥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余德庄是新时期重庆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家,他以《忧魂》、《海噬》、《太阳雨》等三部长篇小说,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创作实力。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三部作品中一以贯之,而作品的时空体形式却有了明显变化,表现出作者对文学传统的反思和审慎的间离,及不断超越自我的鲜明意识。将城市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作有机的统一和融通,是读者对余德庄新一轮创作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魏静 《现代语文》2010,(6):34-35
一、以文体为依据进行古文教学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孕育了诸子散文、史传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等众多的古代作品。这些优秀的古代作品,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凝聚着沉甸甸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精神得以传承,古代作品功不可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0.
《兔和猫》是鲁迅一篇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本文认为,作品具有十分深刻 的象征意蕴:通过作品中人对兔和猫的不同情感、态度,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于生命的深刻 思考和是非分明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的作品中洋溢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精神,尤其是对基督教文化的言说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亮点。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对人本的困境的关注,更有着对救赎的终极眷注。  相似文献   

12.
兰守亭 《天中学刊》2003,18(6):71-73
伍尔夫的作品主要反映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精神世界,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自己脆弱的身心条件,她在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探求中,常在作品中流露出淡淡的悲观意识,从而使作品焕发出一种独特的肃穆情调。  相似文献   

13.
在安徒生生活与作品中体现了流浪意识和拢括其内涵的波西米亚精神,表现出其对艺术理想的不倦追求。波西米亚精神已融入安徒生的个体精神结构之中,也贯穿其童话、小说、游记等作品之中。作为一个不满现实、热衷流浪、具有创新才华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安徒生在作品中为那些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们发出声音的同时,也体现了波西米亚精神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14.
在《四世同堂》作品中,老舍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那段危亡岁月的同时,也深刻地讲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现实痛苦与内心纠结。如果说爱国情怀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那么知识分子的士人情怀就是小说最重要且伴随始终的“和声”。文章以作品中知识分子的人性书写为研究对象,探讨老舍先生对士人精神的传承、弘扬与歌颂。  相似文献   

15.
《乡徙》中女主人公由一个把生存需要看成人生第一要义的人,由一个丧失了自主性与自觉性的“异化”的人,成长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具有精神独立性的、努力进行自我拯救的人,作品的这种展示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作品在对这一新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剖析上存在着价值判断的偏差,仿佛下岗不是对人以往拥有的各种社会权力的无情剥夺,而是救赎、启蒙精神氓众的治世良方,因此不能不说作者对弱势群体精神世界的如此解读是遗憾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余华编剧、张艺谋导演的故事片《活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首先从徐福贵、家珍等人的性格命运入手,分析其特征剖析其形成的深刻据源,从而揭示了作品表现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博大的主题;其次说明了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形式方面的特点,井且发掘了这些特点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金庸作品呈现的精神世界在实质上是共通的。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是对中国旧世界宣战的“战斗檄文”,而金庸作品的精神实质是构建精神家园。人的美好精神的启蒙,正是鲁迅与金庸作品精神实质上的殊途同归。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充满了对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他们对国民性的探讨都深入国民灵魂深处。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起到了完善中国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进行了分析评论,指出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台北人”形象,在历史变动与人生际遇中,在生存危机与精神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陆情结”。这“大陆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土恋乡之情以及这里面所饱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的扭曲和畸变。另外,也分析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分析残雪新作《表姐》的叙事手法,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展示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蕴,张扬残雪“反抗庸俗”的重大主题。对残雪作品发展进行梳理,并对其作品进行探索,揭示其坚持先锋写作对于中国文坛和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展示作家在庸常生活的上空飞翔的胸怀。  相似文献   

20.
自从做了中学语教师以来,我最愿意讲的课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散。每次讲鲁迅的作品,都会令我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一种教、听与作品之间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交流,而往往也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有可能超越这个职业本身所决定的、也极难避免的琐碎和“匠气”,体会到它所蕴涵的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