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重写"翻译策略在广告语篇翻译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译者可通过"改""减""并""增"四种翻译方法,达到翻译目的,实现文本功能。  相似文献   

2.
马骉 《现代教学》2011,(11):26-28
"解读什么"的问题是文本解读的首要问题,其包含"知文之志""知文之意""知文之法"和"文之趣"等几方面的内容。"怎样解读"有道可循,也有法可依,其主要通过"知时论文""知人论文""知文论文"和"知言论文"等方法和途径达成。解读程度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准确、深刻和独到。但不管是哪个阶段、哪个区域的语文教师,"准确"是不可妥协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孔庆梅  武怀旭 《辅导员》2010,(19):20-20
同学们,我们经常遇到带有"夬(guai)"字旁的字,这类字还非常多。我们常见的有"决""诀""快""块""袂""抉""缺""炔"等字;还有我们不经常见的,如"觖(jue)""玦(jue)""(?)(jue)"蚗(jue)"等字。不常用的字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但常用的这几个字:"决""诀""快""块""袂""抉""缺""炔",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分辨清楚。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问题的提出""国内数学教育研究和改革提供的良好背景""初期构思和前期实验""TEC教学方式""实验的组织与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结果的意义"等七个部分,分别叙述问题提出与实验的背景,理论依据与构思过程,TEC教学的表述、内容、实验设计及实施情况,实验结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犀利哥""芙蓉姐(姐)"闪电般蹿红网络以后,"哥""姐"的风潮席卷了整个网络及各类媒体。出现了诸如"励志哥""相亲哥""萝卜哥""瞌睡哥""煎饼哥""拾荒哥""大衣哥""hold住姐""失控姐""蛋糕姐""著姐""青泥姐""炫校姐"等一系列"X哥(姐)"结构的词语。在"X哥(姐)"词族中,"哥(姐)"的理性意义已经虚化,语法意义增强,成为一个构词语素,构词能力扩大,推出一系列"X哥(姐)"词汇,且其所处位置相对固定。本文将从"哥(姐)"词义、语法特征、"X"的性质特征以及"X哥(姐)"产生并迅速流行的原因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X哥(姐)"这一词族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生命对话,如何关注学生精神成长,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不应回避的问题。本文从语文教学"唤醒生命的意识""欣赏生命的美好""领悟生命的艰辛""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和"实现生命的和谐"等六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7.
林朝琼 《成才之路》2013,(11):83-83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的"独角戏式""问答式""演戏式"的教学问题,本文提出访谈式数学模式,通过建立情景、引发讨论、团队合作、互相启发等方式来践行访谈式教学模式,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目前国内小学教育中弊端频现,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个板块"思想,即"基础知识灌输""判断分析提升""老师辅导协助"。在这些思想的禁锢下,  相似文献   

8.
提起特级教师华应龙,就能立即想起他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课,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中括号""孙子定理""圆的认识""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长方体的认识"等,这些课无不充满教育者的智慧,无不体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如何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指示词"这""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作出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发现这两对指示词都存在着语法意义的虚化现象,但虚化程度具有不对称性:"这"与"那""那么"发展出连词用法,而"这么"还没有形成这种用法;而且"这""那""那么"在语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文章从句法位置、语言环境、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等方面对指示词的连词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上博七》中助词有"之、所、者、是、亦、夫、噬、虽、其"9个,其中以"之"为主,占74.7%。"之"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复杂。"其"、"亦"作助词用,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无表示语法、语气等作用,只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过程中,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通过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形成一个同义三音节的虚词。该类演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AB+AC→ABC,如"便则道"、"一壁厢"、"依然原";第二类是AC+BC→ABC,如"久已(以)后"、"起为头";第三类是AB+BC→ABC,如"多敢怕"、"只除非"、"只除了"、"只除是"等,这是同义词叠加整合再词汇化的结果。以往对单音节词同义连言形成的双音复合词的研究较多,而对江蓝生先生提及的"同义词的叠加和词形的整合"现象研究较少,基于此,力图以侧重语言事实的描写,而对词汇层面的同义词概念叠加和词形整合现象提供文献用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峱"的古文字的形音义,并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其演变。"峱"由"狃、山"两个部件构成,并以"狃"为声,以山为形。"狃"可能是古代的一种犬类动物,"峱"意为一座山的名字。本文同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峱"、"峱"、"峱"等字的产生年代及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14.
7种高校学报工学版的载文和作者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7种高校学报工学版2006—2008年3年的载文数据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此7种学报工学版的载文量、出版时滞、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年龄分布和职称与学历概况以及7种高校学报工学版目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和国内各类核心期刊数据库的收录情况,同时对如何加强高校学报工学版的相互协作和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的汉语书面语语料进行认真分析,发现泰国学生在汉语离合词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偏误现象,其类型主要表现为助词"了""着""过""的"的残缺、离合词修饰宾语时的错位、离合词用于被动句、离合词扩展形式错误、插入成分错位等。分析以上偏误成因,可概括为母语的影响、目的语的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教师教学因素等四种。针对此,文章也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加强离合词本体研究、凸显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存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克服学生对离合词的畏难心理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非得+VP"格式从语义表达的角度可分为"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种类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此三类"非得+VP"格式都蕴涵着"肯/否定"的语用功能,同时,三类"非得+VP"格式在所表达的语义和所生成的句式上有所差异,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其后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非得"作了小类划分。  相似文献   

17.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8.
"三"字的语义相当模糊,其模糊性较多地体现在夸张运用上。数字"三"可单独成词或句,或与数字"二""四""五""六""七""九"连用,或与表示十进位整倍的数字十、百、千、万连用,用来虚指,表示模糊夸张。同时,由"三"倍之而来的其它非十进位倍数如"六""九""十二""一十八""三十六""七十二"都可表示虚指,以夸张表示模糊语义,这种表达法可看成"三"的延伸。"三"表示夸张的现象,是人类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数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数字文化理念的折射与反馈。"三"字夸张是一种模糊而非清晰的表达,这种表达增强了事物表现的模糊美,其本身就是一种模糊审美。  相似文献   

19.
东乡族汉语中,有汉语西北方言(主要是临夏话)的成分,也有从东乡语或蒙古语中借用或变用的成分。本文探讨了东乡族汉语中的"些"、有"、啦哒/哒啦"、阿哈"四个词语的用法及来源,认为它们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源语言的深层语法特点会在习得的另一语言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应答句式指只用做应答句或在应答句中有特定意义和用法的句式,"S才X呢"是其中的一类,能够进入其中形成变体的有:"你才X呢";"空类名词+才X呢";"我才不X(呢)"、"我才没X(呢)"。三种不同构式在语法性质、语义色彩及语用特点方面均有不同表现,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有效选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