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李清照词作中的俗语李清照在词中运用口语使语言更通俗易懂,更亲切直白,这在当时典雅华贵的词风中独树一帜。明代杨慎称其词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声声慢》中"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都是口语。彭孙《金粟词话》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所论极是。  相似文献   

2.
柳词从艺术风格上可分为俗与雅两类,本从柳永曲折的生活经历分别叙述了其入仕前后的俗词与雅词,分析了柳词俗与雅的原因和俗的基本特征,雅的具体表现,旨在说明,评价柳词不能以雅俗为褒贬的标准,应从整体上客观地看到柳永以俗为美,雅俗共济的审美特质,充分肯定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4.
黄婷 《华章》2011,(30)
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词的深婉含蓄的风味,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以及语言上的脂粉气,显得富贵闲雅.柳永的词独树一帜,“以俗为美”,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及二人词作内容、所抒情志来论述晏殊的“厌俗”和柳永的“以俗为美”之成因.  相似文献   

5.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周邦彦是北宋唯一的一位"集大成"词人.其之"集大成"主要表现为:师法柳永而胜于柳永;继承与超越贺铸等人取唐诗"以为诗词"的技法;吸取并发展秦观"语工而入律"的艺术优长;风格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自成特色等.这些"大成"的具体内容,是导致周邦彦清真词成为有宋一代"正宗"词及"词之圣者"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论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在两宋词坛上,自出机杼,创造了风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词篇。她的词作之所以能别具一格,是她语言的艺术技巧决定的。李清照善于以浅俗平易的口语入词,虽有俗的外形,却具有雅的神韵,形成雅俗相济的独特语言风格;李清照善于用素雅的语言塑造出优美动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形象,给人一种绘形绘影、有声有色之感; 李清照也善于创造新颖别致而富有情蕴的言辞,使作品语意俱佳。  相似文献   

9.
柳永词在宋代人中评价不高,李清照也曾对柳词作过“词语尘下”的批评。但在李清照构建词论时却从柳词中获得过许多教益,创作实践也受到柳永较多影响。李清照作词音律和谐、铺叙委婉、语言明白如话,都可以看出柳永影响的痕迹。不过,李清照善于规避柳永的缺陷,故能出于柳永又胜于柳永,最终成为婉约词之宗主。  相似文献   

10.
杨宛 《文教资料》2008,(5):13-14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得到广泛的流传,影响非常大,是与其词的通俗性密切相关的.柳永的俗词不讲含蓄,俗中有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一泻无余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使词摆脱士大夫的贵族气而回到平民之中去,他的词成为市井小民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元曲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柳永与晏几道是宋代词坛上两位著名的词人.他们在对待名利、情爱以及风格等方面既有差异,又有相同之处.柳永开创了以俗为美的"屯田蹊径",晏几道奏响了以雅为宗的"小山遗风".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词中咏得最多的意象是梅花、菊花,这最能体现她的士大夫情怀。李清照的爱情词,表面上看写离愁别恨,其实寓意颇深也,兼具表达亡国之恨。以俗语入词,主要是为了唤起家国的悲情浓意。悲剧的诗情容易激起人们的思考与敬意,悲剧的诗情更容易持久,能获得悲同身受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十堰作家协会主席杨郧生先生新近出版的《郧阳民俗文化》,通过述景以“简”点“雅”,描物以“质”显“雅”,叙址以“图”蕴“雅”,辑语以“味”衬“雅”,写人以“动”致“雅”,演礼以“序”彰“雅”等表意技巧,充分展示郧阳民俗风貌,堪称以“俗”显“雅”的表意典范。  相似文献   

14.
雅与俗     
命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艺术上,有俗与雅之分;而在生活上,也有俗与雅之别。其实,俗与雅原本相伴而生,有表现为俗的雅,也有表现为雅的俗。人们崇尚雅的美好与尊贵,鄙夷俗的浅薄与卑贱,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雅与俗的本质与真谛?对于雅与俗,你有什么看法?请以雅与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复雅归宗”的角度来评价秦现词。奏观词复雅归宗的实质是指秦观词体婉而辞雅,不同于柳永等人的婉约。“雅”是一种古典式的和谐,是中国历史上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与儒家的政治联系紧密,由“仁”、“中庸”而导致审美领域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而止乎礼仪”等等。秦词的归宗一方面是针对苏轼豪放词而言的,一方面更是他基于对词的本质的认识而自觉地创作的结果。秦词的复雅一方面是针对柳词之俗而言的,另一方面又是归宗的结果,与苏轼的复雅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俗之为美的可能性,是俗艺术成为审美对象的关键。对俗的审美效果认识不清,根据"俗"所引起的审美主体的不同愉悦感,可将"俗"分为"为美之俗"、"为欲之俗"、"平庸之俗"三类。从俗及俗艺术引起审美主体的愉悦而言,这种愉悦只有在不涉及人的性欲之时,才会产生美的可能;从审美主体而言,只有对俗艺术背后的文化环境充分了解、认同,才会对俗艺术产生美感;从俗艺术自身发展而言,接受雅艺术的规范,适应社会普遍的文化、道德准则,为社会接受,才会产生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大调曲是一种较古老的说唱音乐,有雅、俗两个流派,雅派追求典雅庄重,而俗派则力求贴近百姓生活、平易近人。清代中后期,大调曲以雅派为主;清代末年,随着大调曲逐渐流入民间,俗派产生。新中国成立后至“革”前,是雅、俗两派大调曲协同发展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大调曲逐渐衰落。挽救衰落中的大调曲,走一条以发展俗派、改良俗派为主的道路是非常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赖智龙 《文教资料》2012,(26):113-115
黄庭坚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诗歌成就突出,其词也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山谷词分为俚艳词和雅词两种创作倾向,但都以"俗中见雅,由俗入雅"的语言风格见称。"以俗为雅"是一种重要的诗词创作手段,旨归皆在于"雅",这种词学观正是与黄庭坚高尚不俗的人品境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词自产生以来,总体上是由俗入雅地发展。从北宋至南宋,词在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下逐渐完成了它的雅化。金词也从属于这一进程,拙轩词便是明显的例证:在传播方式上由合乐之歌词转向案头之文词,在思想意境上由浅俗轻艳转向清雅深情,在创作心态上由逸乐纵情转向言志写心。拙轩词雅俗兼综的状态正是词之由俗入雅地发展在金代词坛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秦少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大家,他的词情真意切,柔婉精微,含蓄蕴藉,韵律优美.他汲取了前辈词人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俗"则"终有品格",雅则"当行本色",后代词评家对他好评如潮.他的词对周邦彦、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