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敏 《文教资料》2013,(29):20-22
《庄子·渔夫》以其抱朴归真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渔夫形象亦成为历代文人描写的对象。至元代,隐逸之风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心理内涵,有关渔夫题材的创作亦大量涌现,不仅表现在对诗、词等文学创作的影响中,更扩及至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本文就渔夫这一形象及庄子隐逸恩想对有元一代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试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采取典型,拟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在阐明道家“贵柔”思想和文人园林以及隐逸文化的关系,论述了隐逸文化存在的必然性以及道家“贵柔”思想对文人园林的指导作用。旨在阐明我国古代造园活动与古代哲学一脉相承,为研究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古典哲学思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马致远的隐逸思想,针对其杂剧散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中表现出的隐逸思想,探讨马致远隐逸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对元代大都文人群体的影响。在研究马致远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其隐逸思想的矛盾性和大都文人群体中普遍存在此种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长期以来被当作作家出世思想和消极人生观念的体现而遭到否定。然结合作家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努力探寻其中的思想底蕴,可知此类剧作并非宣扬虚无主义的宗教观,而是从文人感时不遇的角度否定现实,从隐逸的角度来肯定神仙世界,特别是洋溢其中的潜在民族意识的宣泄,更能够体现作家无法忘却民族屈辱与时代灾难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先驱,他的诗歌开"千古平淡之宗";另一方面,其隐逸思想一直影响后世文人.李白就曾高呼:"何时到澎泽,狂歌五柳前."有人以陶诗的"平淡"及其隐逸思想为据,认为陶渊明是弃儒家而从"老庄"的再现.而我认为,陶渊明正是典型儒家观念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隐逸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自其产生时就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逸,本身就是一种对政治的态度。隐逸思想在其产生后对后世士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仕和隐逸的思想,根植于士人的血液之中,成为调节其进退出处的依据所在。士人隐逸思想的产生渊源,既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隐者,也可以从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窥得一二。隐逸思想背后蕴含了士人对道德的坚守、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及对社会的批判。研究先秦时期的隐逸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后世士人的隐逸思想渊源,从而对隐逸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隐逸行为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消极避世的行为,元代由于社会政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空前的民族压迫与尖锐的民族矛盾冲突,致使许多文人画家纷纷隐退,这其间道家思想无不贯穿其中,起着重要的内在作用。因而在元代画家创作中普遍体现出隐逸意识,“逸格”、“逸味”、“逸气”成为品评绘画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金元之际的"一代宗匠"元好问与名列宋末四大家的蒋捷分别是由金入元和由南宋入元的著名词人。他们的生命意识里都有着强烈的隐逸情怀,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成长经历、隐逸思想渊源等方面的差异,两人在对待"隐逸"上又有着不同方式和态度,他们以不同的隐逸方式完成了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和完满,对后世文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隐逸情结”,由这种古朴的情结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以老庄“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又夹杂儒家的某些思想,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  相似文献   

10.
伯夷与叔齐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奇特的经历使其成为中国隐逸文化的引子,二人的品德因其隐逸而更加高贵,对后世的中国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中国人的生活更加艺术化,对我们当前的社会文化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著名的隐士,他的隐逸思想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中是一个另类,也正因为这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才被后世所赞扬。他的隐逸思想大多体现在其田园诗中。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田园诗的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他的田园诗文风平淡、清新、自然,揭露了当时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世俗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体现了他对淳朴的自然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林逋是宋初晚唐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高尚隐逸情操备受后世景仰。这种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接受了东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崇尚自然,不爱官场、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为林逋所继承,并成为其后来长期隐居孤山的精神支柱;同时林逋种梅、饮酒、抚琴等情趣,也明显受到了陶渊明隐逸时生活情趣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林逋也吸收了陶渊明创作手法,形成了“平淡邃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古代隐逸诗人的代表,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是时时伴随着矛盾冲突的。形成他矛盾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深刻影响到他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冲突以及它们自身体系的缺陷,它不但为陶渊明,也为无数后世文人制造了无可逃避的精神陷阱。  相似文献   

15.
杨慎在滇吟咏名物诗篇至多,《垂柳篇》为其尤者,论者认为《垂柳篇》是杨慎的“自悼之作”“自怀之词”“自为写照”。因杨慎个人遭际加之《垂柳篇》托情于物的自怀,引发不少明清至滇文人的共感和本土文人的共情,深受当世和后世文人喜爱而被题于驿馆屋壁,刻石于署衙、楼阁。《垂柳篇》之后产生的相关作家的感发之作,诗作主题表现岁月变迁之感、优游风采之赏、杨慎遭际之叹及自身境遇之照。原作的流传和后世作家的相关作品促进了《垂柳篇》的经典化进程,显示出“垂柳”旺盛的生命力,它已然成为一棵不朽之树。  相似文献   

16.
竹在士人园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文人都将其拟人化以比德自喻。其原因不仅在于竹的独特形貌 ,而且还源自于中国封建集权社会的固有矛盾 ,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的士人隐逸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陶门五柳又称为陶门柳,是陶渊明的象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仰慕的文人,寄托了各朝文人的理想,陶门柳也具有了隐逸高洁的意义。然而这是误读,因为在陶渊明之前杨柳与隐逸没有关系,杨柳的象征意义是对生命长久、家业兴盛的祝愿。杨柳与陶渊明的祖先陶侃有着特别的关系,武昌柳是陶侃建立功勋和善于治军的标志。陶渊明借助五柳表达的意义应是建功立业、家业兴盛,而隐逸高洁是后人将陶渊明晚期的思想与生活赋予五柳的结果。陶渊明五柳本来是在宅边,而不是门边;五柳不是在彭泽县衙,而是在柴桑的布衣之居。空间位置的误读也为意义的误读提供了基础。误读既是后世文人的需要,也是清廉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隐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隐逸作家疏离主流文化,热衷传统,并融入了现代意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隐选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一直为世人所崇奉,其实,他恰是后世士人归隐的滥觞。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孔子的隐逸思想。本文分析了孔子隐逸思想的原因:"势"与"道"之间的矛盾、高尚的品格与儒士的文化习性。与此同时,孔子的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清易代之际的诗人吴伟业在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他是懦弱的文人,也是政治的失败者和牺牲者。特殊的时代背景、困顿的家庭生活以及自身性情的影响使他一度产生隐逸思想。拟从其隐逸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入手,在对他不同时期隐逸思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吴伟业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以期世人对吴伟业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