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教育技术观的形成来自于教育观和技术观两个基本方面,不同的教育观和技术观导致不同教育技术观的形成。本文对教育技术研究中技术观问题的提出、界定、分析、解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的技术观问题主要体现在物质工具技术观与方法技术观的分歧,解决的出路在于摆脱现有技术定义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束缚,从教育技术发展现实出发,重新回到认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上来,重构教育技术观。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技术哲学在批判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教育技术观的基础上,提供了思考教育技术活动的第三种思路。现象学技术哲学通过"悬置"已有的教育技术观,面向教育技术实事本身,具体探讨教育技术活动中教育主体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中除了个体建构、社会建构之外,还有技术建构的因素,要从信息化高度重构教育技术问题,关注教育技术转移中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逻辑来阐释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但这种技术观显然不能诠释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存在方式的深刻变革。究其原因,将技术置于“人之外”的技术界定方式是此逻辑产生的根源。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可以重新正确认识技术与教育及人的发展的关系。从人类学视野关注人类体内进化、社会人进化以及后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技术发展是推动人类进化的主因,这种认识从本体论上超越了技术“人之外”的界定方式;而教育哲学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论述,为阐释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的深刻内涵提供了认识论上的营养。以此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我们可以正确解读“人的技术化”与“社会的技术化”的内涵,以及合理澄清两者遭遇诟病的症结。由此我们认为,人与社会的“技术化”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技术是教育的存在方式,从来就没有外在于教育。以此技术观为出发点,反思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可以梳理出“修旧如旧”和“以旧换新”两种实践形式。“修旧如旧”是落后技术观在实践中的反映,只有“以旧换新”才能逐步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视角下技术作为生存展现的一种方式,技术对于人的生存具有决定性与根本性意义.在此逻辑下的技术教育应当是使人们对通过对技术进行合理的使用、理解、判断、决策以及选择来展现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当代技术观的生存论转向为技术教育的价值选择敞开了一种新的视域,并促动着当代技术教育从崇尚“占有”到引导“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寻求“超越”、从“制器”向“育人”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上看,技术观的形态经历了从古代社会的技术技能观、传统工业社会的技术工具观与技术知识观再到当代社会的技术文化观的转变。技术观是制约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变量,不同“范式”的技术观下有着不同的技术教育实践形态。当代技术观的转变引发了当代国际技术教育的变革,并使得当代国际技术教育实践开始关注技术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人的发展功能。当代技术观转变为我国当下的基础技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从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反思我国的基础技术教育,而且从另一个视角指明了我国技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与实施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现代技术对个体生活的介入与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现代技术具有工具性、非中立性、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特征。引导与传递一种值得达成共识的现代技术观,推进无攻击、低风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这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现代技术观的传递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现代技术的合理普及,并规避现代技术可能导致的风险。这种作为共识的现代技术观可以且有必要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进行传递,其内涵包括:面对技术与技术产品时人的主体性;对现代技术工具性、人的主观性的认知;不逃避现代技术的勇气;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充足储备;“利他观念”与“自我克制的美德”;社会的技术伦理约束。  相似文献   

7.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教育技术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相对传统的观点 ,将教育技术看作是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来促进教学与学习 ,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则是沿着一条不同的轨迹看待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这一观点是尚未成型的或尚不完善的 ,被划为后现代一类。本文讨论了作为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提出后现代主义观点能够为教学设计实践提供建设性的批判 ,探讨了有助于改进教学设计实践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论指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的深度根源。虽然学界的研究不断拓宽和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但并没有把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和落脚点贯穿始终,最终也没有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观。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揭示了隐藏其后的两种知识类型,即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两种知识是可以区分但不可以分离的关系。逻辑和语境上的一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欧克肖特的知识观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观应包括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类型。以这种知识观为工具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会发现明显的知识失衡:对技术知识的偏重和对实践知识的忽视。这种技术知识的失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最高期待只能是"熟练掌握理论教条的人",很难触及人的灵魂中最深处的部分,并且实际上已然引起了受教育者的反感。针对这些弊病,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理念上树立科学全面的知识观,恢复"实践"的应有地位,在行动上打破思想理论宣传教育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壁垒。  相似文献   

9.
学生观综述     
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自觉实践。确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是教育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然而,正确学生观的确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几种典型学生观的分析,来探索一种适合当代的正确的学生观,以指导教育实践。 一、历史上出现过的学生观 历史上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观,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对学生的看法和认识。现概括如下: 1.在对学生天性的认识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原罪论、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技术与知识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人们已经将技术与知识工具化、真理化.被工具化了的技术与知识导致人内心灵性的失落,遮蔽了人真正的存在.庄子的技术观与知识观实质上是对人的道性的彰显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技术似乎是一个令人迷惑,甚至难以理解的概念。教育技术学家的理解可以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认识教育技术提供一个多维的视角。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个国家12所大学的71位教育技术学家做了调查,旨在揭示专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解以及不同国家的专家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有何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技术学的作用大多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问题在不同国家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文章从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基础的完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形成、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的创建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大规模贯彻实施等六个方面,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本世纪以来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新发展。认清这种发展趋势,既对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当前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理论研究面临很多障碍,也存在许多迷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和理论体系认识不清晰。该文尝试提出一种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建构这种学科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下面的假设: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功能——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技术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术"怪圈",一方面专家辈出,一方面却未形成本学科成熟的思想理论及研究方法。究其原因,是缺乏从批评角度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审视。教育技术批评要在充分认识与肯定教育技术发展成绩的前提下,以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为目标和准绳,遵从孔子思想教育体系中"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入了解教育技术批评主体和教育技术批评客体,以矛盾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在借鉴与吸收其他批评形态研究成果的同时,将"批评"本土化、专业化,发挥教育技术批评对教育技术创新的积极功能,避免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技术似乎是一个令人迷惑,甚至难以理解的概念。教育技术学专家的理解将为从业人员认识教育技术领域提供一个多维的视角。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个国家12所大学的71位教育技术学专家进行调查,旨在阐释专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解以及不同国家的专家对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不同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技术的功能大多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问题在不同国家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学科建设视野下我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归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类比我国"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要求,重新审视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属性,学位点、公共教育技术实验室(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的归属和学术梯队建设问题等。认为机构按学科归类是高等学校开展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教育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我国的教育技术建设走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和90年代的困惑,如今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对教育技术的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教育技术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术的价值角度入手,从教育技术定义演变中体现的目的性及教育技术已产生的价值来分析教育技术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立国之本,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的使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教育技术还是陌生的新生事物,为一般人所不认识、不理解。本文从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技术对人的主体的解放,对于终身学习、学习社会化、教育国际化的深远意义进行了理念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文章对比分析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以往培训的区别,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和教师的基础,用行动研究法总结探究出我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方式:培训人员以教研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按学科组班,集中连续培训。  相似文献   

20.
走向教育技术的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哲学思维的观照与反思,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以个人的教育技术哲学、公众的教育技术哲学与专业的教育技术哲学为基本框架,以教育技术的本体论研究、价值论研究与实践论研究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