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是各级媒体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问题。《双鸭山日报》作为一张地市级党报,其会议报道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采访重大会议的报道,是对一个记者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和考验,这种考验包括精神、体力、智慧和写作能力等,这对于每一名记者来说都无疑是一种最宝贵的锤炼、一种最难忘的历练。  相似文献   

2.
有的会议特别是新闻发布会,"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新闻点,每个新闻单位都不可能避开这个新闻点另做新闻,这种会议一般难以写出独家新闻.但是,只要记者善于利用互联网以及采访主办单位有关人员找到独家的新闻背景.仍然可以在新闻中写出不少独家内容,使自己写出的会议报道别具一格,与其他媒体记者的会议新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据《精神文明报》消息: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日前批评~些记者不“记”的现象,要求强化新闻事业道德建设。杜江在近日召开的四川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结束时对记者们说,现在社会上干部群众对绝大多数新闻记者的思想作风、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肯定和满意的。但也应看到存在的不足,例如一些记者不“记”的现象,就是很值得新闻界警觉和重视的一个问题。杜江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事实的,记者不“记”还当什么记者。有的记者搞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简报或材料,特别是有时开会.发言者还没讲话,记者拿了讲稿就走,不…  相似文献   

4.
孙愈中 《视听界》2007,(3):94-94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会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般媒体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作分线采访的安排,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工业报道或农业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记者分线采访有不少好处,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中宣部关于《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政协二次会议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中,在谈到各新闻单位的宣传特色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例如北京日报,这次得到了一个采访名额后,这一个记者就采访了12篇报道,使北京日报关于会议的宣传大为增色。”总结里说的“这一个记者”,就是最近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北京日报政法部记者郑理。他在拚搏会议报道要搞出特色是比较困难的。象全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忏悔录》一文中讲到新闻记者须有“四能”,其中一能就是记者要“耳能听”。他解释道:“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新闻实践表明,同到一个地方采访,同访问一个人,同参加一个会议,有的只能写出一般的报道,有的甚至空手而归。相反,有的却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有的还可以抓到“独家新闻”。其中的奥妙何在?虽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通讯》2012,(11):64-64
据《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报道,媒体分析组织4thestate在对美国主流报纸的头版新闻以及突发事件头条记者调查分析称,几乎所有撰写新闻故事的记者都是白人。调查发现,头版关于大选的文章中.93%由白人记者撰写,而亚裔记者所写新闻比例为3.3%,  相似文献   

8.
要闻·信息     
新闻界座谈贯彻落实“三贴近”据新华社报道温家宝总理在读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的农村调查《乡村八记》后回信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见6月16日人民日报一版)6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中国记协等单位就此召开会议,座谈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座谈会上,首都部分新闻媒体负责人和编辑记者代表纷纷谈到,温家宝总理对《乡村八记》的赞赏和  相似文献   

9.
李剑南 《新闻知识》2004,(10):52-53
有人说,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只是有关于采访提问的技巧。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的。”(转引自兰鸿《新闻采访学》P229)因为记凭借所占有的信息传递的舞台,借助自己的采访报道向受众传递信息,于是,采访活动在记的整个收集素材的活动中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相比于调查性报道,会议采访通常被新闻研究者所忽视。在国内,会议采访多为政府召开的会议,会议报道显得枯燥而无味;在国外,对会议采访的研究主要是从会议新闻的写作角度来教导,即让新闻报道在会议中寻找精彩的东西。笔者以自己丰富的会议报道经历,从技术性角度提出了“参与式”的会议报道,即记者本身既是会议的观察者、采访者,同时又是会议的参与者,是会议圈子中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重要会议报道中,地方媒体记者多是单兵作战,任务重、人手少、媒体知名度低、很难得到新闻发布会提问机会、不易采访到权威人物.如何扬长避短是报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胡健 《传媒观察》2006,(3):29-30
记者的劳动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新闻材料,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当然是“记”——采访、记录新闻素材。要当好“记”者,首先要当好一名“问”者。因为,“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们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很难设想,一个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甚至不敢提问的记者,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问,是诸多采访手段中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最能表现记者能力的基本功之一。一个高明的记者,往往能够把自己的学识水平、新闻敏感、社会经验、机警才智融会…  相似文献   

13.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14.
本月评论 成就研究型记者 —以王军和《城记》为例 走进新闻 —“走青藏路访河南人”采访活动的理论式记述 啤酒“甲醛风波”拷问媒体公信力 “超级女声”的整合行销传播研究 解读“典型人物”可运用的表述元素 —以任长霞和梁雨润的电视报道为例 挤出“注水”信息的水分 “没有任务”也要抢 饱蘸激情浓墨重彩 —《和你在一起—记当代孝子张尚的》采写才断己 张立新刘哲 地方媒体如何发现和宣传重大典型 —《许昌晨报》推出“当代孝子”张尚的的前前后后 李争鸣 吴麟(8乡) “三项学习教育”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 关于办好评论栏目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2005年的4月到5月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以及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赴大陆访问。他们的到访之处不仅成为当地民众追逐的热点,也引发了境内外媒体的新闻大战。前后两次采访中台湾电视媒体共派出200人左右的随行记者,几家主要电视台还派出了多个卫星采访小组,全程记录连战、宋楚瑜大陆行。有的还提前派出记者到每站踩点,因而在台湾的电视新闻里,不仅可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采访中,多家新闻单位记者报道同一题材、同一事件是很常见的。同开一个会,同采访一个人,写出的稿子是不可能一样的,有的人写得水平很高,有的人却写得一般。如何能在同一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一、采访要深入。今年6月,省委宣传部组织十几家媒体记者对全国劳模杨小虎进行联合采访。杨小虎是杰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一期的《中国记者》刊登了一篇《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研究人员的调查》。其中的一项是:您是否经常与新闻业务人员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的情况如何。 据说,日本的新闻界把专家们视为“天敌”,因他们挑起新闻媒介的错误来入木三分又毫不客气。接受《中国记者》调查的这些专家当然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朋友,但是我想,读了他们对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看法,新闻圈中的不少人可能会产生自惭心理。在八位被调查的专家中,除了一位没有正面回答外,其他七位的基本看法是:“重视学习新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8.
曹小平 《青年记者》2003,(12):26-26
《新闻战线》2003年笫7期刊登了一幅漫画《采访记》,说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提供“台词”,被采访者亦将记者的“台词”照本宣科。读过漫画,感触很多。漫画点出了我们某些记者采访中的一个通病:引导被采访者按记  相似文献   

19.
刘轶  王昊  刘洪杰 《军事记者》2004,(11):68-68
素有“军事记摇篮”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是我军院校中唯一的一个新闻系。该系十二队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军事报道工作,是我军新闻方阵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毕业学员有的连获“军区军兵种好新闻奖”,有的成为解放军报或军区军兵种报纸的主力编辑、记,有的成为了新闻教学岗位上的优秀教员。在校学员,有的获得了《解放军报》奖学金,有的被军区军兵种报纸评为优秀通讯员,有的撰写的论多次获奖,并有多名学员在校期间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发表100余篇稿件……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长江日报的一篇报道《我上培优班的经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界也认为是把新闻写活了。事实上,这种记者的模拟式采访并不新颖,如果回头看看去年的《记者贩菜记》,你就会发现它们如出一辙。为何这种报道形式常用常新,屡试不爽呢?因为它可以把不确定的新闻五要素成功地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