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11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诗人王安石以平实的文字,抒写了真挚而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师生对诗中的几处内容提出疑问。为此,笔者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几处疑点进行了辨析,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 ,展开想象 ,挖掘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是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此以《暮江吟》为例 ,谈谈对古诗教学的几点看法。运用学过的预习方法 ,放手让学生主动预习。《暮江吟》这首古诗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 ,因此在布置这首诗的预习时 ,我不提出预习的内容 ,而是让他们运用以前掌握的预习方法 ,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预习。上课时让学生说…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其对生命的感悟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4.
刘国红 《甘肃教育》2023,(12):89-92
运用背景资料讲解古诗,是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背景资料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文章以《秋思》《泊船瓜洲》两首诗为例,明晰了背景资料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教育价值,并提出反思,以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背景资料的实践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重言是《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的特色,重言作为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古诗十九首》重言现象颇有特点,分析其特点与功能:《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言既体现出它对《诗经》等民歌中营养的汲取,同时亦体现出其文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倒装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小学课文所选的三十多首古诗里,这种倒装现象就有十来处之多.由于它与现代汉语的语序有很大差别,这就形成了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弄清古诗中的倒装现象,对我们理解古诗,特别是对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小学古诗中的倒装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诗句中的部分倒装.先看例子:①、碧玉妆成一树高. (《咏柳》)②、黄河入海流. (《登鹳鹊楼》)③、林暗草惊风 (《塞下曲》)④、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  相似文献   

7.
郭洪洋  陈玺 《语文学习》2022,(12):40-43
<正>《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貌和诗史地位作了精确的评价:“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作为《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涉江》多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在抒情方式和表现题材上体现着《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探究抒情方式和表现题材的焦点所在,值得我们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中共有十首诗歌涉及植物意象。与《诗经》、《楚辞》相较,在植物意象的选取上,《古诗十九首》既体现传统而又多有创新;在植物意象的构造上,《古诗十九首》注重意象的组合;在艺术表现上,《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融入了诗歌的抒情话语,有机构成了诗歌的意境。也即,较之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具有唯美化、组合化和更为情景交融的特点,由此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9.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古诗二首》赏析及教学建议东北师大附小艾祝华《望庐山瀑布》、《绝句》两首古诗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一首展示了庐山瀑布倾泻而下、势不可挡的磅气势,另一首则描绘了满目生机、清新秀丽的初春景致。两首古诗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清。一、...  相似文献   

11.
面对各册教材中的《古诗两首》,教师可以尝试跳出逐首教学的窠臼,以整合的视角教学两首古诗,让学生在对应联系、比较辨析中真正实现对古诗的理解。整合教学《古诗两首》,要洞察编者用意,形成整合思路;分合有道,实施整合教学;依据主旨,推进整合补充。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第三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学习本课时,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课本中古诗有几十首,同学们在学习中往往能把诗文背诵得滚瓜烂熟,但却将诗作者张冠李戴。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记住每一首古诗的作者,这里介绍一种巧妙的记法,即将古诗与作者编成七字句,这样记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五、六年级课本中的一些古诗作者,可以这样记忆:《宿建德江》孟浩然,《江雪》作者柳宗元。《逢雪夜》是刘长卿,《游园不值》叶绍翁。《山东》《鹿柴》是王维,卢纶会唱《塞下曲》。《赠汪伦》《送孟浩然》,诗的作者即李白。《暮江吟》是白居易,《枫桥夜泊》是张继。《三衢道中》寻曾几,要找《早春》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醉花阴》教学为例,在"文本背景处"、"教学重点处"、"语言精美处"三个方面对这首古诗进行了拓展,来探索古诗教学中拓展的基本形式,浅谈拓展的基本要点,努力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千年岁月非但没有抹去它的荣耀,风雨历练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与质感。短小的篇幅,反而让全诗在“无声”处留下了巨大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汪伦小考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16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赠汪伦》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唐诗名篇。可是,李白诗中的汪伦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呢?  相似文献   

17.
春晓     
傅靖贻 《小学生》2006,(9):26-27
古诗是我们中国传统(chuán tǒng)文化中的珍宝,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我们积累(jīlěi)了众多优秀的古诗。现在,有作曲家为一些古诗配上了动听的旋律(xuàn lǜ),将这些宝贝变成了一首首优美的歌曲。今天向小朋友推荐(tuījiàn)一首《春晓》,这首古诗相信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都能背诵(sòng)下来,可你们听过歌曲《春晓》吗?如果你喜欢,就请身边的长辈或老师教你学唱一下吧!  相似文献   

18.
<正>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苏教版语文教材在每一册里都安排了《古诗两首》。对于《古诗两首》,老师们惯常的做法是将两首诗机械地割裂开来,分两课时分别教学,通过条分缕析,逐步把每一首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其实笔者认为,以课文的视角看《古诗两首》,打破逐首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两首诗整合教学,才是《古诗两首》这类课文最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一、与编者对话,整合思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以往不同,2011年版课标首次在"对话"中增加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三首诗的解读,分析《古诗十九首》部分诗篇既具有汉乐府诗想象的质朴、浅近、自然、新奇,更追求一种文人想象的精美、节制、平和,感情温柔敦厚,力求深邃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抒情诗的最高成就,而以时空艺术美去欣赏《古诗十九首》另有韵味。物理时空是有限的,但心理(或说主观)时空是无限的,《古诗十九首》的美的原因之一是善于用心理时空生动感人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一种人生的悲剧意识或者说是时空忧患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