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叶延武 《教书育人》2013,(23):42-43
为什么有的学校在成为一个时期的名校后,逐渐复归平庸?为什么一些学校在经历快速发展期后,难以持续发展?学校在发展中又该如何突破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一、教育家文化凝聚学校发展之魂在倡导教育家办学的理念中,遵循教育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和实现学生发展是这一理念的核心内涵,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原则。因此,推动学校发展的创新文化就  相似文献   

2.
一、学校建筑与文化 学校建筑是体现学校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显性东西.我们一般从三个层面讲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筑文化显然属于物质文化.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从建筑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价值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经济条件等所构成的文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四川教育》2003,(1):24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物质技术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件.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课程自然是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文化具有创造的品性,文化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过程,或者说,没有文化的创造活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其实也是得益于文化的创新与改造,得益于文化创造过程中人们价值观念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我今天重点要讲的是外语实验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在座的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当然,从更完善的角度,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涉及到文化建设的问题,学校也不例外。外语实验学校为什么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呢?这实际上是由我们面临的挑战决定的。过去我国成立了一批比较早的外国语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外交人才,而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情况就是整个社会外语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全民英语教育的问题。我们的中学都非常重视外语,是因为中考、高考要考外语,这个导向性大家是很清楚的。那么在外语水平普遍都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外国语学校只靠单纯加一、两门外语课,是不是就能称得起外语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6.
什么样的学校是最美好的学校?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幸福的教育?几十年的高考实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激烈的教育竞争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被无数人诘问,又被无数人哂笑;被无数人捡起,又被无数人放下.为什么在纷纷扰扰的一片嘈杂中,教育的局内人局外人都无一例外陷入的是一边在质疑一边在复蹈的悖论?笔者以为,是我们在出发时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从某个角度讲,都忘记了教育本身应该是人类文化的精彩组成部分,教育本身应该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来建构从而最终走向人类文化的丰富与提升.既如斯,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无须去别出心裁、振臂高呼,赢得万众瞩目、声声喝彩,我们只要静下心来,用文化的力量引领我们回归教育原点,去建设真正的幸福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师文化是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历代教师共同创造、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影响着每位教师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方式.传统文化的孤立性、保守性和被动性要求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新的教师文化,即合作性教师文化,并营造开放的、平等的、自然的、竞争的、创新的合作性教师文化,这对于课程的变革和教师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积淀和创新的过程。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文化具有特殊性。我校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被誉为吉林省基础教育的“旗帜校”、“标兵校”和“示范校”。和许多百年名校相比,我们并不具备深邃的历史质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我们在短短24年的办学历程中,以传承、体验、创新等方式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并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根。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问题。尽管许多问题最先是从西方国家表现出来的,不过现在几乎已是人类普遍的问题:为什么孩子去倾听如此困难,--特别是男孩们?为什么许多孩子被赶出学校?为什么青少年自杀和吸毒率如此之高?是什么导致了学校暴力?我们能对上述问题一言蔽之:教育是否与我们时代的真正需求相匹配?比起以前,我们更需要发现一种新的与自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体的文化气场究竟有哪些要素?或许我们现在很难全面系统地回答这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协同创新能否获得成功,这就需要我们如同重视协同创新的作用一样,高度重视协同创新体所应有的文化价值使命. 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打造协同创新文化的价值基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人、企业家等走到一起,大家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项目取得成功.但一时一地的成功还不是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协同创新的成果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能否造福人类?能否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学校管理有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是人治,靠权威;二重境界是科学管理,靠制度;三重境界是文化管理,靠熏陶.学校教育是一个奠定人的学力与人格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必须走文化发展之路.学校文化的构建是一种传承、内化、创新、发展,长期积淀、生生不息的过程.在甄别、筛选的基础上传承学校文化,关键在于践行和浸润.  相似文献   

12.
姚建光 《生活教育》2008,(10):28-30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对于学校文化"愿景"而言.这是一个极好的隐语。我们之所以用这样的隐语而不是其他来描述文化.是因为当一种文化失去了与我们可以称之为"亲族关系"的东西时.我们认为这种文化是有缺陷的。而学校文化正是把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校内部的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串成一个整体的那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它是一个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特有的教育标识。因此,用这样的隐语我们实际上是在建构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德性是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德性的集中体现.文化德性的价值及其实现体现在文化与人、社会和自然三个价值关系方面.文化应该承担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三所学校实践的主题就是学校创新.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学校发展需要创新,学校的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撑.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即一名好的校长离开学校后,那所学校的发展会怎样?也就是,我们常谈到的一个问题:一名好校长能够带动一所学校的发展,但是当有些这样的好校长离任后,这所学校就不能继续发展了.原因在于,这些好校长在当校长的时候为其所任职的学校留下了什么.如果一名校长为学校建立了一种文化,包括制度文化,那么这名校长五年不当校长,或者离开这所学校,这所学校还会发展.因为文化是一种力量.就像恩格斯所讲的,文化上的每一步进步都使我们向自由逼近一步.学校要形成教育哲学,保持创造、自由的状态,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文化。人类以自然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文化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方式。生物界靠基因的遗传而存在,靠基因的变异而演化。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课程应该采取什么逻辑展开,一直是课程领域争论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我国中小学课程基本属于学科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是直接按照学科逻辑展开的。我们知道,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按照学科逻辑开展学习活动真的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吗? 人类文化是在人类与自然进行复杂的、混沌的、甚至不可理喻的相互作用和对话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化的逻辑起点是生活世界与人类活动。随着人类文化的积淀及文明形态社会的形成与发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有的学校在成为一个时期的名校后,逐渐复归平庸?为什么一些学校在经历快速发展期后,难以持续发展?学校在发展中又该如何突破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一、教育家文化凝聚学校发展之魂
  在倡导教育家办学的理念中,遵循教育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和实现学生发展是这一理念的核心内涵,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原则。因此,推动学校发展的创新文化就是建立在教育家办学理念基础上的学校特色文化,这是学校文化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文化形式的特殊活动.学校是文化的园地,班主任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提高文化素质是影响教育效能的基本因素,对学生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劝告、说服、建议等能够引导学生作出预期反应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的力量,这种影响力越大,班主任工作效能就越高.  相似文献   

19.
学校文化建设约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自然生长说,二是继承创新说,三是积极建构说。"自然生长说"的不可靠在于,学校文化之所以可以交流归因于"言说",而"言说"的主观性与自然生长是相悖的。继承创新与积极建构的可靠性就在于承认学校文化仅仅是一种"言说"。因我国学校从属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并受国家教育规约,学校仅仅是范畴意义上的文化存在,而非有某组织特质的文化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合作性教师文化: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文化是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历代教师共同创造、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影响着每位教师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方式。传统文化的孤立性、保守性和被动性要求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新的教师文化,即合作性教师文化,并营造开放的、平等的、自然的、竞争的、创新的合作性教师文化,这对于课程的变革和教师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