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3,(A3):84-85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好坏直接关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文化移情能力可使外语习得者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自由交流、冲破文化差异的种种障碍。为了探寻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策略,本文以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为切入点,凸显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地位,并就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语言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培养和强化文化移情能力也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努力研究与探索的重要的科研课题。本文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移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点.移情能力训练是德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移情能力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用。教师要重视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移情,即“感情移入”。指想像自己处于他人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和活动的能力。阅读活动指主体对文本思想、情感的审美认同和共鸣。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移情能力的有效途径。一、从品读入手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培养学生移情能力的重要途径。品读是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第一,品读文中的精彩片断。指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课文精彩片断,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移情能力。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这样…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移情能力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缺失,严重影响其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加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和导入成为增强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和跨文化交际水平的优势载体和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6.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是进行文化沟通及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紧密,对文化移情能力的认识和培养也愈加重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本文探讨了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提出了一些有效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移情是情感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感教学实施的关键.研究发现师生问移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使教学更有效进行,不仅教师需要移情,学生也需要对教师移情.高职学生移情力不够的现实要求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培养、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文化移情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特色,从英语教师自身、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英语活动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以期能够引起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视,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促进项目的良好运转和中外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文化定势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别国的文化,也能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继而对某种文化产生排斥、偏见等消极影响。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定势的消极影响,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在本文中,作者通过研究文化定势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对此提出了对学生文化移情培养的观点,并通过研究海内外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日志以及跨文化交际案例,给出了一份关于国际汉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教案。  相似文献   

10.
移情是在刺激事件作用于他人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他人而非本人所处情境的一种移入式反应.培养学生和教师的移情能力能有效地转变和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旧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教育方式的共感,有助于增强教师对学生情感状态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认同和沟通.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现有理论,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至少应该包括的五个方面,其核心是移情能力.之后,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视角下讨论了三种外语教学法,指出其优缺点.文章强调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除了要多元化、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外,还必须在跨文化视野下进行,关注文化语境及其差异和多元化.本文同时指出评价一种外语教学法的客观标准可以是这种方法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丹尼尔·戈尔曼的“社交商”理论。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交商”是使学生获得当下幸福感与未来职业升迁的需要,也是使社会获得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通过团体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交意识,即培养初步移情能力、倾听能力、精确移情能力和社交认知力: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即社交行为的一致性、自我表达能力、社交影响力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丹尼尔·戈尔曼的“社交商”理论。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交商”是使学生获得当下幸福感与未来职业升迁的需要,也是使社会获得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通过团体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交意识,即培养初步移情能力、倾听能力、精确移情能力和社交认知力: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即社交行为的一致性、自我表达能力、社交影响力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移情指的是一种想象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况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意念和行为的能力,本文试图通过移情与道德教育的联系,探析移情能力的培养在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中的价值,并由此思考其对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移情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研究表明,辅导员的移情能力与学生对其评价呈显著正相关,高移情倾向的辅导员能更好地胜任学生工作,在日常管理、谈心谈话、处理突发事件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取得较好效果.因此,辅导员要从丰富自我经验、树立"以生为本"师生观、培养教育敏感方面着手,提高自身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16.
移情是分享他人精神生活的能力,而非先天不变的特质。因为移情具有情绪移情、认知移情和关怀移情三维成分,后两种可以培养,并且只要秉持成长性的意义系统就会努力移情。人类历史演化、社会现实境况、学校制度情境和个人培养方式等综合情况表明,有必要通过制度来培养移情能力,具体步骤是:树立制度化的移情观念,认识到个人移情必然体现在制度之中;反思制度化的区隔,充分延展儿童个人的异质移情经验;创设制度化的活动,增进儿童个人间与群体间的移情经验分享;重构制度化的规则,强化儿童对潜在移情对象的敏感性;建设制度化的支持,保障儿童将移情心理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7.
道德移情能力是道德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道德行为的养成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移情、移情能力以及道德移情能力的概念解读入手,分析道德移情能力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青少年在道德移情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课堂教学中移情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移情移情,它的通俗内涵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感他人之所感,并且同时能知他人之所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移情是指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也就是教师想象自己处于学生的境地,并理解学生的情感、欲望、思想和活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文化移情"概念的理论阐述,从原则、策略、文化创造力以及教师等方面探索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一、以情感培养为突破口幼儿品德教育可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移情的培养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移情是一种对他人的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与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也经常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因为它会使幼儿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