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量,以探讨大学生在挫折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总体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有效使用应对方式,增强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河北师范大学710名研究生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得出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在面对挫折时,有34.28%的人栗取积极应对方武,而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较少;与国内研究生常模相比,高师院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研究生采取的应对方式特点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应加强研究生的应对方式教育,以更好地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在校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式以及在不同背景下心理健康的差异特点,以期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提供理论教育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随机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使用SPSS17.0录入数据并用百分比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受日常事件干扰的影响,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内心持续存在一定压力。有任职、高年级的学生受挫应对方式稍佳于无任职、低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男生所受心理困扰程度低于女生,理科生心理承受能力优于文科生且没有那么敏感。结论:在有无任职、年级、性别、文理分科等不同背景下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差异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抗挫折教育后抗挫折现状和应对情况,对不同医学专业大学生采用标准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应对方式及其与个人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一般健康问卷、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观问卷以及自编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640名大学生施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显著,是影响应对方式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二者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观影响应对方式的部分中介变量;结论: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现影响应对方式的部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嘉应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CL—90各症状因子贫困生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自责因子有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7.
余海蔚 《文教资料》2015,(2):126-127
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新的方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尊重和平等、服务"的理念,以渗透性教育的方式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8.
席宁 《出国与就业》2011,(12):32-39
当代大学生耐挫折能力低,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耐挫折能力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应在准确把握学生易受挫成因的基础上,将挫折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并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台力,帮助大学生应对挫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文章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选取的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处理困难情境时都能采用较为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在性别、专业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这些方面,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探索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边疆高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相关状况.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SCL-90量表对90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试采用积极型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型应对方式,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上得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在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结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对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纠正消极应对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有实际指导意义。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级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显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性别、民族和年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以400名师范院校学生为被试,使用大学生精神信仰、应对方式和SCL-90问卷。得出以下结论:(1)师范生的心理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城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在性别、年级、城乡上存在显著差异;精神信仰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城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精神信仰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精神信仰在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预测关系中起中介变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对重庆市某高职院校2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我概念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抑郁与应对方式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自我概念和抑郁在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应对方式在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自我概念和抑郁之间差异显著,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之间差异显著,应对方式和抑郁之间差异显著。高职院校应该加强高职学生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正确应对方式的引导与训练,尤其是应该注重加强对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有更多消极表现的高职学生进行教育与训练,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更好地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应对方式的关系,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188名高职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专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一般自我效能较高,处于自信心较高水平,其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②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城乡、专业上无显著差异;③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学科和地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④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⑤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⑥一般自我效能感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比例达19.7%左右,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联合预测为22.4%,积极应对方式预测为12.8%,消极应对预测则为9.6%。结论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应付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针对3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文章使用阶层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方面,两个区组的模型整体上都显著。背景变量阶层的△R2=.137(F(3,142)=7.530,P=.000)。在控制了性别、文化程度和年级后,座对方式阶层的增加解释力不显著,但幻想变量达到了显著水平(Beta=.243,t=2.594,P=.011)。(2)在调节生气和易怒情绪自我效能方面,两个区组的模型整体上都显著。背景变量阶层中性别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背景变量阶层的△R2=.075(F(3,142)=3.814,P=.011)。在控制了性别、文化程度和年级后,应对方式阶层的增加解释力不显著,但性别的作用进一步增强(Beta=-219。t=-2.620,P=-010)。在调节生气和易怒情绪自我效能方面,女生相对男生要差一些。大学生的性别和幻想应对方式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西部地区四所民办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方法统计分析,探析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发现民办高校贫困生群体在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等方面与非贫困生群体有着显著的区别,在贫困生群体内部,人格特征也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年级等结构性差异.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教育干预,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708名被试研究对象考察了应对方式的特点、性别和专业差异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大专生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男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女生多采用求助策略;文科学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理科生倾向于自责和退避;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自我编制中学生关系欺负量表,随机抽取39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自尊、关系欺负总分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2.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水平存在密切相关。3.自尊对关系欺负总分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自尊与关系欺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瑶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75-178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忧郁自我检测表对贵州省凯里市某中学高三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以成熟型为主;(2)应对方式、人格和抑郁在不同性别、文理科、父母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高三学生的抑郁和神经质得分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088,p<0.01;t=3.061,p<0.001);(4)高三学生的抑郁除了求助因子外,与应对方式的其它因子都显著相关(p<0.01);除了与人格的内外向因子外,与其它因子均显著相关(t=0.422,p<0.001;t=0.527,p<0.05);(5)应对方式的退避因子和人格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高三学生中常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并且人格中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容易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