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2.
距离既是有形的、可以测量的,又是无形的、难以把握的。媒介距离主要包括地理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不同形式的距离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和影响。在传播与媒介走向融合、走向多元的大背景下,媒介距离的传播特质,媒介内容、传播者及受众等各种传播要素之间复杂多样的距离关系,成为传播的重要因素而凸显出来,传播全球化、网络化和商业化等媒介现实则是影响媒介距离互动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4.
在传播学领域,心理距离体现为传播参与者在认知、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差异程度,受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的影响。由于缺乏直接的研究成果,只能从隐含的脉络中对传播中的心理距离进行探源性梳理。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传播中距离的矛盾、经典传播理论发展的轨迹以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方式,是本研究的四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与人交流中,不同的“距离”能导致微妙的关系和想象。正如阿恩海姆所言,“每一次观看活动就是一次视觉判断”,在电视节目中,由视觉形象所处的位置,摄像机、主持人的运动,甚至话题的偏转,都会对“距离”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节目效果。本文试结合《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相关理论和电视节目案例,探讨距离设置对节目效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妍 《信息系统工程》2014,(4):129-130,142
本文详细探讨了余弦距离的含义及计算公式,演示了通过余弦距离手工检测文档相似度的方法,并基于Lucene 4.7框架编写了验证程序,上述探讨及编程对有关的工程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网站易用性和信息距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信息距离的网站易用性测度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国内14所高校门户网站进行易用性测度。研究结论或可为提升高校门户网站的易用性及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语用距离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讲述了语用距离的概念,分析了语用距离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在使用三种主导性信息交际语言,即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的语用距离的运用策略,并提出了运用语用距离的目标,即动态地维持礼貌的语用距离,实现和谐高效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
对网站易用性及其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调研,分析信息距离直接定量测度方法在网站易用性横向对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本化的角度探讨基于信息距离理论的网站易用性测度方法,最后以具体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距离推论是第三人效果研究最为经典的路径,贯穿理论脉络始终。然而,从概念到结论学界观点尚未统一。本文总结该领域认知和行为层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社会距离与第三人效果研究的理论脉络,分为兴起、挑战、修正三部分。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系统反思既往研究的经验与不足,应考虑第三人效果研究转向宏观视野,关注跨学科融合、结合大数据量化与质性方法以及引入多元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舒贻  剑龙 《东南传播》2016,(1):106-109
传播学中有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视觉媒体作为人体多种功能的延伸,是靠着摄像机和相机镜头这个眼睛发现、传播真实信息。本文重点在于探究纪录片摄影的真实性,即镜头与受众的距离,镜头所"选择性的拍摄内容"越靠近真实,越能接近人的认知,越能消除受众所感知的距离,反之则会背离纪录片真实性原则,表现出创作的"虚假性"。因此唯有明确的认知镜头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富有个性化的创作中自觉遵守纪录片真实性原则。本文将就镜头与受众的"距离"要议加以阐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心理距离视角下网络舆情传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传播意愿的形成是网民的一种心理活动,与心理距离密不可分。了解影响网络舆情传播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助于监督管控部门更加卓有成效地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和治理。[方法/过程]通过对心理距离理论的深层次剖析,对其构成进行阐述,并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概率4个维度出发,做出系列理论假设,利用调查问卷法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结果/结论]最终归纳出7个影响网民改变其自身传播意愿的主要因素,即报道时间、家乡相关、向往地相关、生活相关、亲戚朋友发布、媒体官方发布、企业官方发布,从这7个影响因素出发监控舆情,可以帮助舆情管控部门更有针对性地掌控舆情的传播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易用性概念进行辨析,界定本文讨论网站易用性的范畴,介绍网站易用性评估的标准、方法和工具,比较易用性与信息构建的关系,针对高校图书馆网站的用户特点,构造易用性指标评价体系;然后利用信息距离理论对10所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实时咨询模块进行测评。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时代的新要求与新命题,它关系到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础。在政府与公众危机沟通中存在着“天然距离”“现实距离”和“理想距离”等三重距离。科学认识、正确把握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减少两者之间的“距离感”,需要在理念层面,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能力层面,建立“全周期管理”的舆论引导;制度层面,完善整体性舆情治理体系,从而为有效处置事件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论文将时间要素直接作为与空间要素并列的一维,放入飞行航线的坐标表示中,在此基础上,构造了适合民航航线优化的四维时空距离。无论是航线交叉还是航线重合,四维时空距离在优化过程中,都能达到较高的安全和效率要求。在算法上,四维时空距离对航线上空间坐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建模,将动态航迹抽象为包含时间维度的静态分析,从而简化了航线冲突探测。  相似文献   

16.
袁一鸣 《视听》2023,(5):32-35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革,逐渐衍生出“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样态。依托短视频强大的社交属性,传播的底层逻辑正在经历从单向垂直传播到双向互动传播的嬗变。由此,短视频新闻从事实到体验的传播转向中凸显出人格化特征。短视频新闻的人格化传播由身份、距离、情感三要素建构。短视频新闻以个体化身份为传播象征,以拉近受众的心理距离为传播目的,将情感要素置于“台前”,释放出巨大的人格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媒介景观即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媒介景观源于法国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媒介对社会符号化构建功能的直接体现。本文通过对媒介景观理论概念内涵的剖析,揭示了媒介景观是媒介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三种符号共同构建的结果,并对央视春晚电视媒介景观中的媒介化文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吕游 《出版参考》2007,(6):46-46
一 距离是全。以偏概全,一隅之见,见斑不见竹,见叶不见树,见木不见林,见石不见山,是因为缺少距离。要想真正看清一个事物的全部面貌,只有与它保持一定距离。“……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9.
王文彬 《新闻世界》2008,(9):123-124
新闻叙事中的距离,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在时空、情感、道德、认识等方面的间隔、差异、认同或指斥。它包括对应形象体系的外在距离和对应着意义世界的内在距离,作者通过“场景描绘”和“概括叙述”两种具体技巧来控制二者的适度比例,最终实现新闻叙事客观真实与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