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部分农民工选择"回流"创业,成为了带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术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回流"现象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农民工"回流"原因探讨。本文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和太极乡的"回流"农民工、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外出的农民等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回流"对输出地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回流"农民工对输出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对起到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为回流人员创造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作用被各地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放大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不仅造成当地GDP和财政收入的损失,也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对当地教育和人力资本形成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的迁徙决策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同时农民工回流的决策对于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推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推一拉”理论的思想以“城(流出地)一城(流入地)”为分析框架,利用对曾在外打工的回到江西省内工业园务工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能否在城市稳定体面的生活是农民工回流决策的决定因素,户籍制度反而没有政府想象的那么重要。发达地区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日常生活成本及处于城市底层的就职状态促使外出农民工选择回到原流出地就近就业。  相似文献   

4.
基于世界银行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迁移区域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迁移区域的选择,是农民工“健康自选择”、企业选择,以及劳动力市场选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农民工健康状况越好,则意味着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外出务工时越会受到企业的“青睐”,越有益于其迁移至较远区域无务工,以获得较高收入.应以加大对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为主线,提高农村地区潜在剩余劳动力的健康素养,增强其外出务工的竞争力,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政府、社会、家庭三个方面思考如何改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对策: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6.
李春发 《教师》2013,(4):37-37
随着我闫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纷纷踏上外出务工的征途,他们涌人大城市工作,被赋予“农民工”这一特殊称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老家,这些孩子也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称谓——“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回流是继"民工潮"之后,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又一引人瞩目的现象。近年来农民工回流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性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选择了回流。探析农民工回流的原因、考察回流农民工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的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势必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认为,产生返乡农民工问题主要是因为:现行劳动力转移的"落脚点"偏离;注意眼前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缺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务工经济"发展,导致农民工返乡无地可种.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着眼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农村社会的根本繁荣;坚持"以农民为本"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思想上、心理上的帮助教育工作;扎实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民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农民工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河南农民工的社会经济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新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农民工从城市回流农村。回流农民工有其自身优势和特点,如果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人力资本开发,他们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是城市化进程的促进者。通过对回流农民工再发展的深入分析,提出回流农民工再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农业化学知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化学课程是来源于农村并且显性于农村的一门课程,它贯穿于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来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新教育观念,实现农业化学课程从“显性”到真正意义上的“显形”,以改变农村“贫”与“愚”的落后现状,采取有效的农业化学知识渗透中学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改革,从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针对西部农村中学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提出了开设农业化学课程的三条原则、具体内容以及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农业化学知识的三种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试评土地革命的成与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土地关系极不合理,严重影响农民生存。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内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彻底变革土地所有制关系。经过革命,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政治上有了地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场革命是在战争环境下进行的,偏重于为战争服务,加之三次“左”倾错误的影响,致使革命成果未能巩固,随着工农红军的撤离转移,而相继丢失。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农民国度”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找到并确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之前,“城市中心论”是全党的共识,毛泽东也曾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中国革命发生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重心转移后,毛泽东辩证处理中国革命实践中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中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也正是在探索这条革命新道路上的实践,给予了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植根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储光羲的诗作从《全唐诗》存诗来看,现存四卷,共二百二十七首,其中田园山水诗作有一百四十三首,占到全部诗作的65%左右。这65%的田园山水诗作,代表了储光羲的主要成就,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歌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近四年来第四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在今年的两会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为了热点话题。可见国家对农村工作极其重视。为此,在农村,要树立人力资本意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现代化的农民,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只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还应该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农民整体精神状态和素养的全面提高,以及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平、公益、均等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种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才倒流乡村"的农村发展政策,但是大学生村官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价值观不清晰,农村政策、管理、技能知识缺乏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政策发力。为此,需以解决大学生村官问题为导向,从再教育的视角研究国内外各类群体接受再教育的缘由和效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再教育原则、内容、架构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计划经济下的企业人事管理所涉及的是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实行的是"国家直接管理,统包统配"、"能进不能出"为主要特征的固定工制度;随着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一步一步的迈进,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也向纵深发展。根据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征,将改革开放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划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计划体制内的"放权让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中期双轨制下的"两权分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和改革开放深化期市场经济导向化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