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八极拳是广为流传的优秀传统拳术,它以雄健暴猛的风格和挨、崩、挤、靠的贴身技击特点而著称于世。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也;八形者:即龙、虎、熊、猴、燕、犬、鹰、鹑也;八面者:八方也。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应敌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立而搏人。八  相似文献   

2.
八极拳功法修炼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清海 《武当》2007,(12):32-33
本文所议八极拳功法系列,乃原南京国术馆教练魏鸿恩老先生所传,亦为八极拳人之秘笈。八极拳,原名为"巴子拳"(见金一明著《五当拳术秘诀》,一七《拳术总论》)。所谓"巴子"一词,在巴语中乃老虎之意。即"虎拳"【愚生刚至秦皇岛时,尚有称八极拳为虎拳者。据传,清代有一大内张姓八极拳高手(张四成)即为川人;另外从八极拳基础"金刚八势"之"虎跳"步形看来,也酷似巴人(土家人)集体舞中领舞者之步伐。】  相似文献   

3.
霍文学 《精武》2007,(2):35-35
霍氏八极拳非常讲究十字劲,过去习练八极拳者也非常注重十字劲,这是练八极拳时必须做到的劲力,也是习练八极拳不同于其它拳种的一大特点。霍氏八极拳金刚八式、八极小架及应手拳的一些套路动作,要求每个动作以十字劲为基础,其动作是向上、下、左、右四方做如同十字  相似文献   

4.
仇宝龙 《武当》2013,(10):26-27
“一练拙力如疯魔” 这是我们习练八极拳的第一个阶段,但我们首先要明白它不是让我们练就一身拙力,而是练去一身拙力,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练很明确地指出了八极拳应从“刚”人手,习练拙力可以使我们增肌健骨,强身生力,这是一个筑基阶段,但这不是它的最终目的。也正是因为知道练拙力是为了去拙力的道理,很多习练者就会对这一练不够重视,致使拳松散有余而骨力不坚。要知道,八极拳习练的过程是严谨而充满智慧的,它以拙生巧,以刚强人松沉,要如疯似魔般练至“极刚”而后柔,最终达至刚柔兼备而后“六合”。所以,这一练是基础,也是顶峰,习八极者应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5.
在东北八极拳界,保留着一套由李书文前辈亲传的易筋经。这套易筋经,静以练气为主,动与技击相结合,高、中、低三盘结合,柔刚相济,符合八极拳自身特点。其运用吐纳之法,调动自然之气与丹田之气相结合,练气、养气、用气,气力运转周身,练精化气,方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是八极拳习练中的秘中之秘。今笔者打破保守的怪圈,把全部内容公布于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中华名拳——八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兵  王宏强 《精武》2011,(1):72-77
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巴子拳等,是中华武术名拳之一,属贴身短打拳术。八极拳是取其行拳走架力达八方极远之意,与练习者习技求理应精至极达而得名。  相似文献   

7.
翟贵奇  梁德武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46-347,350
从八极拳的劲力特征、发劲方法和基本要求3个方面对八极拳的劲道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论述.认为八极拳演练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劲力发放的优劣,而掌握八极拳的劲道对于竞赛评判、教学、训练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劲力是武术运动中独特的概念,是武术的灵魂,是人体运用武术动作发出的一种意、气、力三者高度协调配合的整体性力量.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通过对人体不同的部分来分析八极拳和南拳的发力特点,为习武爱好者更好地掌握八极拳和南拳的发劲技法和对不同门派的传统武术发劲的共性规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赵宏杰  王金庄 《武当》2014,(9):33-33
八极拳修炼的明劲、暗劲和化劲,是八极拳的三层境界,也是修炼的三个阶段。 一、明劲八极拳明劲的修炼,是八极拳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学习过程,首先要掌握好掌法(立掌、切掌、劈掌、推掌、按掌、甩掌、撩掌),拳型(仰拳、平拳、栽拳、立拳、螺旋拳),步法(马步、弓步、虚步、趟步、闯步、震步、碾步、搓步),桩法(站桩、搂桩、靠桩),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八极拳(大架)、八极小架、六大开(顶、抱、掸、提、胯、缠)、金刚八式(撑捶、撑掌、  相似文献   

10.
康星 《精武》2009,(10):11-11
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实战性的代表拳术。在旧中国的第一次国考时练习八极拳的运动员人数占了参加擂台赛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可见八极弟子的勇猛。八极拳最初是在河北沧州和山东附近小范围流传。而经过国考之后八极拳被当成外家拳典范,被选进了中央国术馆的国术教材,再后来经过李书文闯关东将八极拳传人东北,强瑞清编排年谱,吴会清在天津发扬八极拳等。  相似文献   

11.
马氏八极拳是海内外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八极拳流派之一。其教学与训练独具风格,是马氏八极拳理论与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马氏通备武学理念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马氏八极拳的教学与训练进行相应剖析,在指出它与传统八极拳教学与训练所具有的共性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其在通备武学指导下所具有的个性内容,从而加深对马氏八极拳学与练的理解与把握。研究指出,在马氏八极拳教学与训练中,通备劲贯穿其全过程,大大丰富了原本八极拳相对简单的发劲结构;其呼吸、礼仪等方面,都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而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单式单操,对于更好的掌握八极拳,同时承上启下,完成进一步的选材与深化教学有着显著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八极拳是我国传统名拳之一。它以简朴刚烈,凶猛异常、技法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技法上讲究挨崩挤靠、崩撼突击、迅猛凶狠,以短制长。应用时,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招法连贯,三盘连击,劲足势猛。要求眼随手转,手脚齐到,上打下封,紧逼硬攻,短长兼施。临阵应手可制敌顷刻之间,正如《八极拳谱》所赞曰:“八方来敌,八方击毙。”又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因而八极拳倍受历代武术家、技击家的喜爱。现就将八极拳应  相似文献   

13.
2005年第9期《中华武术》刊登了韩起先生题为《我看八极拳小架》的文章,文章大致思想内容是,八极拳门套路中有一趟小架,这趟拳无论是整套练习,还是拆开单式练习,都费时费力,没有实战意义,其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都是做得些无用之功。文中说:“哪怕他已练了三四年,甚至十年八年,可有练出实战真功的?”韩起的文章不仅对八极拳有此看法,对形意拳、  相似文献   

14.
黄剑君 《武当》2012,(10):7
2012"占春杯"首届全国八极武学论坛、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于8月13日至15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船厂工人俱乐部隆重举行。吴钟八极拳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卢永文主持大会。此次大会由吴钟八极拳研究会主办,河北省秦皇岛市八极拳研究会、河北省廊坊市八极拳研究会承办。大会为期3天,主要包括八极拳武学论坛和技艺交流两大部分,来自香港和国内河北、山东、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山八极拳的保护和传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月山八极拳具有多元化价值;面临失传、失去本色;实物资料匮乏;支持力度不够。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成立保护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开展普查整理工作;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加大对博爱八极文武学校的支持力度;与高校体育课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本文针对月山八极拳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山八极拳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八极拳的产生、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八极拳在长期流传中,与其它门派相互学习和借鉴,又逐渐形成了技术内容相对一致,表现风格各异的八极拳流派,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八极拳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韩起 《精武》2004,(8):16-17
八极拳腿法为何全部是中、低腿?能否将高腿融入八极拳?韩起先生的《八极拳如何拳腿连发——兼谈八极拳为什么不起高腿》将给您答案。  相似文献   

18.
冷静看八极     
八极拳又名开门八极拳,因其技术风格独特而备受武林关注,是我国北方流传甚广的传统拳种之一。当今关于八极拳的文章很多,本人在此不想妄加评论.只把自己练八极的体会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述诸笔端,纯属一家之言,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12月2日,我刚从日本讲学回来,便有人向我推荐了一篇公开发表的署名申明人的文章。题目是《博采众长铸辉煌——记阴阳八极拳功创始人赵福江》由于文章写的是关于八极拳方面的事情,我便认真拜读,文章中对赵福江先生“炉火纯青”的功夫写得淋漓尽致。对他的武德褒扬有嘉,尤其对他尊师重教的学风推崇备至,说对他的恩师,也就是指我父亲吴秀峰“奉师如父”。点睛之笔:“赵福江不但尽得吴师真传,近年来还对八极拳的一些不实之说提出质疑,进行考证辨析,作正本之论。”  相似文献   

20.
八极拳源自"巴子拳"",巴"为"钯"之略写,一拳以钯得名,这种拳也是现在八极拳的开口拳。八极拳在中国武术中是有史料记载的源远流长的拳种,这在武术发展的历程中并不多见,而且八极拳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武术拳种的发展脉络,又与每一时代的社会背景、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对其进行研究和考察不仅可以丰富八极拳的资料促进八极拳的发展,而且还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每一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