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黑河教育》2014,(11):F0002-F0002
正北安市和平小学一直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坚持激励学生志存高远,树立梦想从勤奋开始的理念,以《小学德育实践活动指导手册》为载体,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尤其注重实践体验,寓教育于德育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通过开展源自学生现实生活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在潜移默化中"进驻""内植"于学生的心灵,将"立德树人"、学会感恩的理念和行为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受,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教学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生活德育合理整合,无疑为生活德育教育搭建了实践平台,既能解决"生活德育"教育遇到的问题,又能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存在"现实"与"超越"的争论,只有从道德教育本质、教育目标以及价值分层中找到两者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德育发展的价值所在,进而从德育目标的张力、德育内容从对现实的适应到超越、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技术路径、克服二元论思维、赋予青少年德育情感化、肯定青少年道德教育主体价值等方面,推动德育现实性与超越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5.
德育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德育改革的历史。德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催生了德育改革,德育改革又成为德育理论和实践深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综观当代中国德育改革,在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今后应注意强化德育地位.完善德育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现代公民;贴近现实生活,充实德育内容;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个性发展;优化德育手段,强调服务实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意识对象观、道德观和交往实践观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德育观,在德育对象观上克服抽象主义,坚持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在德育课程观上克服唯知识化,坚持以人的现实生活为落脚点;在德育路径观上克服简单说教,坚持以人的交往实践为着力点,在现实生活情景和主体交往实践中实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德育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德育变革的历史。德育理论的研究和德育实践的探索催生了德育变革,德育变革又成为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深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综观当代中国德育变革,在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今后应注意:强化德育地位,完善德育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现代公民;贴近现实生活,充实德育内容;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个性发展;优化德育手段,强调服务实践。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校德育生活向度的弱化是德育失效的重要症结之所在,而儒家德育却极为重视道德教育的生活向度。以儒家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为借鉴,探寻学校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德育应该坚持"生活世界"与"道德世界"的有机统一;坚持"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内外互动;坚持"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双向引导;坚持"行为锻炼"与"言语说教"的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是新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让理想化、政治化、封闭化的德育重新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注重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德育主体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自主、自觉、自动地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生活德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德育效能,拓展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建构的核心观念是:首先,实现从德育的理论与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回归;其次,德育必须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整个社会回归,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最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弊病,向着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的德育观回归。  相似文献   

10.
作为德育工作者,应突出德育的强大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身实践,获得力量。德育生活化是德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关注社会热点,尝试假设训练,实现德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1.
反思我们的德育,之所以实效差,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常常过分地强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去剪裁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过程重说教,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缺乏道德体验和品德内化,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背离了德育规律,因此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所以,学校德育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基于此,本刊编者提出了"生活化德育"的专题研究,旨在克服上述弊端,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化德育之路。该专题以"困境——出路——实践"为研究脉络,三篇文章构成了"生活化德育"的完整专题框架,为学校生活化德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德育常规管理中,常说"学校无小事,时时处处是教育"。可怎样理解、把握和落实教育的"时时处处"呢?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必要先研究一下"时时处处"的真正含义。"时时处处",是指德育素材于现实生活和道德生活中的动态生成。那么又如何理解德育的动态生成呢?叶圣陶、杜威等中外理论家和学者们对生活德育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过大量的论证和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然而在生活德育的动态生成方面论著相对较少。因此,从现实生活、道德生活和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探究德育的动态生成,为准确把握和落实"时时处处是教育"做好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3.
重视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实践是德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德育效果的试金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德育实践的重要意义,采取"义务劳动"、"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多种德育实践形式,从而提高德育效果和广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德育生活化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青少年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当前,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体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给青少年带来诸多影响。青少年作为心智不成熟的群体,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德育生活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促进个体的德性生成与发展,是对知性德育反思的结果,也是提升德育实效的现实要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明朗,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围绕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成为德育工作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是构建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的归宿。要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生意义的领域,学校德育就须成为一种创造人生意义的精神实践和可  相似文献   

16.
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内涵丰富。从时代的现实生活出发,他确立了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德育目标、“明民德”的德育内容、“共修养”的德育过程、“爱满天下”的德育情感、“集体生活”与“学生自治”相结合的德育途径等。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活型德育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的思考而提出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强调德育活动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德育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实践、感悟和体验,让学生过有道德的学校生活,从而实现幸福生活的德育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生命德育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生命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思品为主、学科渗透、适当补充的生命德育课程;建构分享体验的道德学习方式;打造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赋予新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应从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学生的德育不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还应该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延伸和生活化德育教学,把实践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会,做到课内教育,课外延伸,教学与生活相融,让学生实践体验,知行合一,真正提升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王琴 《生活教育》2012,(7):72-73
德育过程知行统一的原则告诉我们,少年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课外德育活动——现实生活的体验。生活体验活动可以加深学生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使优良品德巩固和稳定下来。但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说教、灌输多,忽视学生的感受;品德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课上讲得头头是道,课下实践等于零,更谈不上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