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保证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归人民享有。 二、人口、资源和环境 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人口本身并…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特型期,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要实现经济效率,又要体现社会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协调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要富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即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那么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的确立又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合格”。①这个新概括,是从社会历史的大视野上,从本质与特征、目的与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共性与个性的既唯物又辩证的联结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本文拟从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原则来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一、社会主义目的:“共国富裕”共同富…  相似文献   

8.
一、坚持改革开放与抵制西方政治社会观的必要性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实施这一国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制度的优越性,千方百计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但是我国原有的体制中存在一些弊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从根本上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的统一,体现了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统一。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这一重大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笔者在本文中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本人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理论概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力量的原理;深化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有机统一的原理;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以及反映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辨证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新中国建立之初,他就深刻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反复强调和阐明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手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提出了只有充分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才能更好地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观点。  相似文献   

13.
肖玉明在《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1期上撰文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实践、逐步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通俗表述,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规律发展的另一种表述。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本质特征之一,当然作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内含于其中。第二,从国际…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考察和探索社会主义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肯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他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在追求经济以较高速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主张以社会主义的综合改革保障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试论民营经济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经济是我国非国有国营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称。它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衡量民营经济性质的根本标准,体现社会主义体质的社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看,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从民营经济内部结构看,有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有的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因素或者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如何创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国企改革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从管理学领域中的两大思潮──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分析对比中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征服和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资生活资料的力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发展生产力,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必须开发智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整体,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是从社会历史的大视野,从本质与特征、目的与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共性与个性的既唯物又辩证的联结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统一的角度,从目的和手段统一的角度,从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角度去逐步消灭剥削、贫困和愚昧,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周恩来为实现这种社会主义理想提出了关于不断进行社会改革,全面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许多观点,并成为后来的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经济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笔者把它归纳为十个统一。一、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和力量。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唯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